中国参与非洲教育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原则

一、中国参与非洲教育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原则

第一,要与有经验的国际组织合作,共同参与非洲教育发展,以发展和壮大中国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对非教育援助在财政、人才、专业技术等方面有众多优势,所援助的非洲教育项目已经具有一整套相对成熟的运作模式。在与非洲教育机构进行合作的域外伙伴中,中国作为伙伴的存在,与英美法等国家相比,数量少得触目惊心,与我国的国际政治和经济地位不相称。这与“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合作还历练不够、能力不足、人才短缺”高度相关。因此,近期我国参与非洲教育发展的“最好选择之一是加强与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的合作,在合作中成长,并逐渐强化参与力度和作用”[42]

第二,要注意发挥中国教育发展长期积累下来的特色优势和先进经验。要牢记中国教育对外开放的使命之一是分享中国经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在各行业人才培养上都有一系列可贵的创造性探索,值得分享给世界;非洲国家也希望了解更多的教育模式以便参照和选择。非洲无论自觉还是不自觉,都一直在片面追随西方的教育制度和发展经验。这是一种悲哀。中国的教育也不一定完全适合非洲,但至少可以为非洲打开另一扇窗户,呈现发展中大国不一样但比较成功的理念和实践。

第三,要把对非洲国家教育发展议程的对接与适当引领结合起来。对接非洲各界关于教育的认识是一方面,引领非洲思考改革的实质问题和方向是另一方面。我们不能片面跟随非洲国家自己的思路走,因为这些思路往往受西方的一些不太切合非洲实际的观念的影响。我们要结合中国实践历程,考察非洲教育现状,独立做出自己的判断,实时引领非洲国家更多了解中国相关问题的成功经验,向非洲国家提出我们自己关于非洲问题的改革思路和建议。

第四,要与非洲本地的区域组织建立密切联系。这些组织在区域层面上有相当的动员能力,有较多的人脉资源,也有相当大的专业影响力。例如,在第三章第三节,我们谈到了非洲大学协会自身组织建设的经验及其与利益相关者互动的经验。这些经验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利用。中国参与非洲区域教育一体化,除了传统上与非洲各国政府的双边合作的方式外,如果加上与这些组织的多边合作,将事半功倍。

第五,要先简后难,稳扎稳打,持之以恒,注重实效。非洲教育问题千头万绪,而且教育本身深受众多因素的影响,更别说推动一项改革并非易事。因此,参与非洲教育一体化发展,切忌浮躁冒进。近期还是以观察研究、配合支持为主。但同时要注意坚定不移、持续参与、有所作为,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这方面,日本人在非洲的表现值得我们学习。

第六,不失时机狠抓一两个重点领域重点项目的试点和推广,注重宣传效应。可以先期把中国某些行之有效的先进教育政策和制度,在非洲某国的某地甚至某校进行试点和改进。对那些效果好、比较受欢迎的政策和制度,可以扩大试点和改造。对那些最终证明受到普遍欢迎的政策和制度,我们可以不失时机推出其中一两项,作为国家层面中非教育合作的重大举措,重点投入援助资金,重点派出技术人员,创新非洲教育制度,重建某些教育标准,最终达到促进非洲教育公平,提升非洲教育质量的目的。这样的重量级合作项目,有望为中国教育智慧走向非洲打开大门。

第七,要鼓励和培育一批积极投身非洲教育研究和中非教育合作事业的骨干队伍和品牌项目。加强参与,人才是首要,项目是抓手,需要国家和院校来鼓励和培育。建议如下:一是关心和支持专门从事非洲教育的科研和教学队伍的成长,委托其提供相关咨询服务。二是委托这些专业团队来组织、监督和评估我国官方对非教育合作项目,建立项目评估的指标体系,并定期进行量化考核,以便基于考核结果进行中非合作平台资格的动态调整。三是鼓励这些团队的学生到非洲高教卓越中心开展短期访学。四是从这些团队向国际组织驻非机构派遣志愿者或借调人员。五是设立“中非合作研究奖”“中非教育合作先进单位”和“中非教育合作杰出人物奖”等奖项,塑造合作的典范,形成合作品牌项目。六是鼓励中国驻非外交、新闻机构和中资在非企业优先聘用有在非学习和工作经历的毕业生。七是着力培育我国高职对外合作人才,逐步增加高职对非高技能型人才短期培训项目,同时鼓励中国特色高职通过能力建设,开始或扩大招收非洲留学生。[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