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一体化过程特征:正式、有意、自上而下、外部依赖
根据图0.2简·奈特关于教育一体化过程特征的分析框架,非洲教育一体化的过程达到了一个比较高级的阶段,已经是正式的而不再是非正式的,是有意的而非偶然的,是自上而下的而非自下而上的,但外部发起、资助和监督实施相对占很重要地位,是累进递增的而没有“大跃进”式的突破。
这里重点谈谈非洲教育一体化发展战略在制定和实施上高度依赖域外机构这一现象。这种依赖,与非洲经济和文化教育发展本身高度依赖外援密切相关。[1]
所依赖的这些机构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欧盟、发达国家的国际开发署等。这些机构要么与非洲签订综合协议,要么推出各种项目,要么发起各种研讨会,要么发表各种研究报告,试图帮助非洲跟上全球教育发展的脚步。例如,2002年世界银行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携手在毛里求斯召开了一个题为“非洲中等教育:复兴策略”的研讨会,目的是检查21世纪初非洲的中等教育系统存在的问题,探讨深化改革的路径,确定改革的重点,鼓励利益相关者进行各个层面的合作。同年,世界银行非洲区又与非洲教育工作者和教育机构一起发起了为期5年的“非洲中等教育(SEIA)研究”项目。截至2008年,世界银行非洲人力发展部撰写了关于非洲中等教育的综合报告《面临抉择的重要关头:非洲中等教育的挑战》,提出了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中等教育发展战略的建议。[2]再比如,200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出过《撒哈拉以南非洲师资培训计划2006—2015》,试图增加非洲师资队伍数量与提高教师质量,从而落实“全民教育计划”,实现“千年发展目标”,推动非洲国家普及基础教育。[3]2012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达喀尔办事处、德国学术交流中心和国际教育规划研究所共同组织了“改善西部和中部非洲高等学校教育质量保障区域合作会议”。在这个国际会议上,非盟和其他一些组织建议确立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区域协调机制;还建议建立非洲高等教育治理和质量保障能力建设的一体化的合作伙伴框架。[4]
可以看出,非洲区域化教育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在较大程度上依赖区域外国际组织的智力和资金援助,这一点与欧洲教育一体化和东南亚教育一体化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