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前至独立初期非洲高等教育一体化的萌芽

一、独立前至独立初期非洲高等教育一体化的萌芽

非洲殖民地最早的高等教育机构创建于19世纪,主要由传教士为神学培训而开办。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法国、葡萄牙等宗主国才开始关注非洲殖民地的高等教育。独立前夕,殖民地已经存在一些高等教育机构,次区域层面上的高等教育一体化尝试也由此开始。

南部非洲的三个英属殖民地——贝专纳(当今的博茨瓦纳)、巴苏陀兰(当今的莱索托)、斯威士兰的高等教育以合作办学为特点。1964年,在英国政府的支持下,巴苏陀兰、贝专纳与斯威士兰联合大学成立,作为一所三地共有的大学。在博茨瓦纳(1966年)、莱索托(1966年)、斯威士兰(1968年)相继独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基于各国教育水平低下、无条件独立办学的客观因素以及政府支持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观意愿,三国仍然延续了联合办学的合作方式,直到1982年才彻底分离。[2]

东部非洲独立前至独立初也有过一体化试验。1963年,肯尼亚内罗毕皇家技术学院、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学院和乌干达马克雷尔学院合并成为“东非大学”,仍由伦敦的大学校际委员会监管,三所学院专攻各自所长学科。东非还成立了区域教育组织,由“东非国家考试委员会”制定统一的教育评估标准,保障区域内教育的质量。[3]独立后,各国发展本国高等教育的需求致使东非大学解散,三所国立大学于1970年分别独立。

类似的情况还发生在比利时殖民地建立的卢旺达-布隆迪大学、葡萄牙殖民地建立的罗安达大学和洛伦索-马贵斯大学、法国殖民地建立的诸多法国大学的海外分校。这些院校都在区域内招收学生,与宗主国的高等教育联系紧密。[4]

这一时期非洲高教一体化特点是处于萌芽阶段,仅限于次区域层面,依赖宗主国建立,随着国家独立且过渡一段时期后逐步解散。这些一体化使区域内高教资源得到了共享,满足了非洲一部分人进入高等教育的需求,为独立后建国初期输送了人才和劳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