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发动扫盲运动

一、全面发动扫盲运动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有1.82亿成人文盲(2011年)。[82]非洲的扫盲进程也是全球进展最慢的。2019年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15岁及以上成人识字率平均只有65%[83]。文盲率高是制约非洲成人教育发展的首要问题。因此,非洲把扫盲工作作为成人教育一体化发展战略中最基本的内容。非洲在开展扫盲运动过程中,往往会与本土化教育联系起来,将非洲价值观和本土知识融入教学内容,使用民族语言作为教学手段,来开展扫盲运动。

在国际层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展联合国扫盲十年(UNLD)和促进赋权的扫盲行动计划,对非洲提供了有针对性的援助,以扩大非洲的扫盲计划。目前,教科文组织正计划针对非洲开展一项新的扫盲计划,该举措将以包含21世纪积极公民的创新素养内容为基础,同时将推广非洲价值观、本土知识和使用母语作为教学媒介,以及采用最先进的执行机制,包括在教育中加强使用信息通信技术

非盟特别重视扫盲与本土化教育,在《非洲大陆教育战略》中制定了专门的战略目标,即“在非洲大陆发起全面有效的扫盲运动,根除文盲现象”[84]。《非洲教育“二·十”行动计划(2006—2015)》提出教育应助于重建非洲人的尊严,并积极为非洲的价值观和遗产感到骄傲,制定了“运用非洲文化价值观的积极方面来丰富教育系统”的战略目标,旨在通过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减少功能性文盲,同时增加文化与教育之间的协同作用。[85]

(一)开展广泛而全面的扫盲运动

非盟在《非洲大陆教育战略》中提出要开展广泛而全面的扫盲运动,以实现将成人识字率(尤其是女性)提高50%的全民教育目标,向《2030教育行动框架》倡议“人人都能获得优质教育”的发展目标迈进。在《非洲大陆教育战略》中,非盟主张开展以下的活动:

(1)重新审视和扩大现有的扫盲运动;

(2)开发相应的课程和促进两性平等的教学法,以满足所有学习者教育和培训的具体需求;

(3)在扫盲计划中促进语言和社会科学、数学和科学以及信息通信技术的教学活动;

(4)建设更多的以及支持现有的公共和国家图书馆;

(5)提高用于非正规教育与培训的教育经费比例至少10%;

(6)动员学生在课后时间去成人扫盲班授课,指导初等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

(7)在每一个非洲国家建立全国青年服务队。[86]

(二)加强文化与教育之间的协同作用

非盟2005年出台的《非洲文化复兴宪章》支持在教育系统中引入非洲文化价值。加强文化与教育之间的协同作用,将非洲文化融入教育制度,将教育作为促进和加强文化认同和价值观以及维护文化遗产的途径。

教育是非洲文化转移和传播的重要载体,政府首先要承认当地语言,并将其纳入教育计划。教育课程和教学方式必须适应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这将有助于减少辍学率和降低文盲率。[87]在《非洲教育“二·十”行动计划(2006—2015)》中,非盟提倡在学校课程中融入民族语言、民俗和其他传播信息的文化模式,侧重发展民族语言教育政策,开发本土语言教学课程指南和教材,加强民族语言教师教育,在地方行政当局加强使用当地语言以及制定文化丰富的课程。[88]在该战略中对非盟和区域经济共同体在实施战略的过程中也有相应的职能划分:非盟委员会应促进文化价值观、医学和科学知识、语言为教学媒介;区域经济共同体应促进区域协作开发用于教学和学习跨国(共同)语言的材料。[89]

此外,在《非洲大陆教育战略(2016—2025)》中提出要推进本土科学知识和文化发展,还特别强调文化市场对教育领域的重要性,倡导通过振兴和扩大非洲图书市场、学校、社区和国家图书馆的活力,扩大它们的规模,评选并奖励用民族语言写作的最佳作家,来促进阅读和写作活动。[90]

(三)开展官方和民间共同参与的扫盲教育项目

外包/流动化战略是由10个国家(贝宁、布基纳法索、布隆迪、乍得、科特迪瓦、几内亚、马里、尼日尔、塞内加尔和多哥)启动的一个分区域培训项目,旨在发展政府与民间组织等其他利益攸关方之间的有效伙伴关系,便于调动扫盲和非正规教育的资源。该项目旨在促进非洲区域各国政府扫盲教育的资源流动,有效筹集资金,以增加扫盲和成人教育的拨款。

1.基本原则

该战略主张让每一个合作伙伴自己发挥自己的作用,根据“每个人都做自己最擅长的事”的原则,发挥自己明显的比较优势。

(1)统一的干预措施。所有扫盲活动应符合所有利益攸关方制定的统一框架,建立各级交流与协调机制。

(2)权力下放。在制定和执行政策过程的各个阶段,强化社区和民间组织的责任。

(3)分散。教育部的外围部门需要加强规划、管理、信息、监测和评估、协调等方面的能力。

(4)伙伴关系与参与。基于伙伴关系的渠道,优先考虑有意识和自愿参与的所有利益攸关方。

(5)透明度和公平性。确保在相关规定的基础上,根据透明的机制公平获取现有资源。[91]

2.项目实施:以塞内加尔为例

在非洲一些国家,政府开展扫盲项目的政策是承包给民间组织负责,政府主要履行甄选项目、监测和评估项目的职能。塞内加尔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目前已经形成一定的发展模式(见图7.1)。

图7.1 Faire-faire模式:扫盲项目的选择与实施程序

资料来源:Nordtveit B.“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and Outsourcing”.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Faculty Publications[J/OL].[2020-02-28].http://scholarworks.umass.edu/cgi/viewcontent.cgi?article=1057&context=cie_faculty_pubs.

(1)项目申请

当地民间组织与不同社区的潜在学习者联系,并为每个社区提供所需的识字服务(每个识字课程通常为一个村庄服务)。民间组织为这些社区制定一个实施扫盲活动的项目提案,并将该提案提交给甄选委员会。在大多数情况下,该项目总结了8~20个社区(或村庄)的识字需求状况,并提出相应的识字课程。

(2)项目选择与批准

每年,有很多组织向甄选委员会提交了项目提案,该委员会辨别提案中的信息是否准确,并选出最佳的融资项目。提案的预算是根据每位参与者的固定单位成本计算的。在塞内加尔,每个项目的费用大约为每个学生50美元。

(3)项目开展

入选项目的机构将承包建立一个学习和活动中心,为每个扫盲课程招募一名识字老师,有专门的职前教师培训,并建立实施该项目的监测系统。识字老师去指定的村庄开展为期12~18个月的扫盲课程,为学习者提供450小时的教学指导。开展的课程主要分为两类:识字课程(有关阅读、写作和算术技能的教学);基本技能课程(有关健康、卫生、创收活动的教学)。这些课程通常在学习和活动中心,项目提供者还为该中心的社区图书馆提供一些书籍。

此外,项目统一使用国家批准的教学材料,以确保扫盲项目供给的一致性。另外,村里的识字老师会培养一个或几个文盲村民作为“接班人”,他们可以在国家或社区项目结束后,继续在学习和活动中心指导扫盲班。这些活动旨在确保教学的可持续性,并在社区中发展一个有利于扫盲的环境。

(4)项目的评估

政府的非正规教育部门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监测与评估,以确保课程质量。此外,有专门的项目承包管理中介机构与项目提供者签订合同,转交项目资金,同时还负责监督资金的使用状况。

(5)项目的资金来源

这些项目根据项目提案的融资方式接收选择有意愿参与的机构的捐赠资金。此外,世界银行和加拿大国际开发协会(CIDA)等国际机构也提供了资金以及技术方面的援助,例如为建立公私伙伴关系提供了一些指导。[92]

政府的教育部门根据甄选出的最佳的扫盲项目提案,调动更多的财力和人力资源参与扫盲活动。在财政方面,实现了有效筹集和转移来自所有捐助者(国家、公共或私人、国内和国际)的资金,按照项目提案预算分配给项目提供者,形成了现代化的财务管理机制。在技术层面上,构建了现代化和高效的技术支持框架。每个项目有专门的国家或国际机构提供技术方面的指导,使得实施、监督与管理更加行之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