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如何参与非洲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进程

二、我国如何参与非洲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进程

非洲各级各类教育一体化进程中,高等教育的一体化进程无疑在非洲是发展最快的、最迫切需要的、更可行的。我国对非洲教育一体化进程的参与,当然首先要重视对非洲高等教育一体化的参与。为此,建议如下。

(一)对非洲学历资格框架、质量保障框架筹建机构的援助与合作

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为中国教育部指定的全国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的唯一认证机构)、中国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等机构,以及中国高校相关专家可以在经费或技术上,与非洲开展这方面的援助与合作。

这里以对接非洲大学协会的高教一体化教育发展战略为例,提出以下建议。

1.支持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的发展:我国上述机构和人员,可以在经费或技术上,开展对非洲高校质量保障机构、各国质量保障机构、各区域质量保障机构的援助与合作,以支持质量保障机构的发展,进而加快非洲高等教育质量网络的完善。

2.推动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联盟的实施:对非援助部门或驻非工作部门可参与到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联盟的活动中。如组织开展研讨会、讲习班和会议,提升质量保障机构的运作能力;通过通讯稿、杂志、书籍和其他纸质或电子的文件,传播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资讯;参与合作研究项目;筹集资源;建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和专家的数据库;创建和维护官方网站;等等。

3.加快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网络的覆盖:我国非洲教育研究学者可尝试赴非开展调研,或与非洲本土学者合作,了解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网络覆盖率不广、保障机制不完善的原因,了解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网络实施中的困难,以期形成政策报告,以供中国促进非洲教育质量保障的政策制定者参考,最终促进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网络的覆盖。

(二)促进非洲高等学校的区域能力建设

能力建设是非洲教育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核心主题。中国在这方面加强参与,将会事半功倍。

1.资助和指导区域能力建设项目

中国对非教育援助资金,在总量控制下,如何合理分配提高效率,当然有文章可做。我国可借鉴英国国际发展部援助非洲大学协会区域能力动员计划的经验。每年资助一定经费,用于支援非洲区域与次区域教育组织或成员大学的区域能力建设。指导和鼓励非洲次区域大学协会、教育中介组织、成员大学等主动承担区域动员项目的具体实施。指导申请者往切实提升区域能力的方向申请,如以高等教育促进非洲科技、农业、工业、医疗、食品、卫生、信息化网络、社会保障发展的各种领域,优先加强非洲高校的教育教学、科研以及社会服务自主能力建设,再促进高等教育机构的区域能力建设,最终提升整个非洲高等教育的能力建设,以支持非洲实现教育一体化、促进非洲自主解决本土问题。

2.加强对区域能力建设项目的监管和评估

我国在资助非洲高等教育区域能力建设项目后,不能放任之,应当加强对项目实施的监管和评估。应及时审查项目的实施,提醒项目承担方及时提交项目进展的过程性报告,以委派项目委员会代表实地考察、调研的方式,了解进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并对项目问题及时反馈和提供解决思路,以避免项目活动拖延、报告发布拖延的问题。此外,针对经费发放不及时及财务制度烦琐等问题,应限期AAU完成经费到位问题,并协助简化财务报销等问题。

3.协助加强研究与创新相关政策的宣传

区域能力建设项目的成果不仅有项目报告,还有各类宣传册和政策简报,如高校领导力发展的榜样人物推介、高校科技之星榜样人物推介、高校领导力建设良好实践的政策简报等。这些成果不仅使得高校能力建设的成果得以推广,区域化发展能力显著提升,也促进了非洲高等教育和社会发展中关键问题的解决。因而,我国学者亦可整理研究这些创新性政策简报,加强非洲能力建设经验在本土的宣传和推广。

4.援助非洲大学信息化能力建设

我们可以多开展中非专项信息化建设项目,包括派中方志愿者教师前往非洲大学,协助培训信息化教师,培养信息技术专业本、专科生,促进信息通信技术在非洲大学科研、教学和管理上的应用。也可以以交换生实习见习的形式,派我国信息技术专业三年级大学生前往非洲3~6个月,帮助非洲大学了解我国教育技术的先进理念、设施和效果。

非洲区域论文数据库的建设一直进展缓慢,但非洲本土完成的学位论文包含了许多本地经验和数据,无论是对非洲大陆还是非洲以外的研究者来说,都是宝贵的研究资源。中非教育合作可参与协助DATAD的实施,以推动非洲的研究成果走向世界。

我们可以以政府主导、民间众筹的方式,募集更多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如电脑、打印复印机、扫描仪器等,捐赠给非洲高等教育机构。也可以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以惠民、互利的理念,到非洲销售、普及基础的信息技术设备,提升非洲高等教育的信息化水平。

(三)中国如何参与非洲标志性的学科建设计划

学科建设是高等教育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学科建设也有轻重缓急,有一般意义上的也有标志性的。我国的参与最好从标志性的项目开始。“非洲高教卓越中心建设”便是标志性的非洲重点学科建设计划。当前,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以及教育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提升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都要求中国进一步参与这类重要建设计划,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明确参与非洲高教卓越中心建设的角色定位

(1)作为合作伙伴参与世界银行非洲高教卓越中心建设。中国教育部主导的“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项目、政府奖学金项目和商务部主导的短期对非人力资源培训以及长期援外学历学位项目,都可与非洲现有的高教卓越中心挂钩,为其持续发展开拓渠道,具体合作内容涉及各类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联合培养和科学研究。同时,可鼓励中国专家参与非洲高教卓越中心的技术合作、咨询和评估工作,协助其更好地评估自身发展状态,合理、严格执行计划,完善管理,提高资金利用率,促进高教卓越中心建设第二步的评估与监管工作有效开展。

(2)作为援助者参与世界银行非洲高教卓越中心建设。大多数高教卓越中心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后期资助没着落的问题。中国财政部、商务部和援外基地可参照国际标准,援助这些高教卓越中心大力改善教学与科研基础设施,签署后续周期性资助协议,明确专款专用制度,帮助建立健全财务监管制度,保证援助的基础性和有效性。当然,技术性援助要越来越多地结合进来。

(3)与世界银行合作援建若干“中非高教卓越中心”。目前,北部非洲地区没有世界银行和其他区域组织合作建立的高教卓越中心,中国可借助“一带一路”倡议合作伙伴关系,促进一流大学与北非国家在亟须解决的共有问题,如环境治理、清洁能源等领域成立高水平卓越中心,进行科研合作,着力培养紧缺型高水平人才。另外,中国在非洲亟须发展的铁路、电力、农业等方面富有职业技术教育经验,可通过世界银行“高教卓越中心计划”向世界银行申请该计划第三期项目,成立中国资助的“中非职业技术教育卓越中心”,开展实质有效的产学研结合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为非洲社会经济发展培养掌握相关专业技术技能的人才。

2.谋划和丰富参与非洲高教卓越中心建设的项目与活动

有了明确的角色定位后,谋划中国参与非洲高教卓越中心建设的具体项目和活动就有了根据。

(1)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建议我国财政部和教育部与世界银行合作,资助非洲高教卓越中心联合开展“基于非洲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的中国经验”或“非洲教育问题的中国方案”类的系列科研项目。资助来自中国、世界银行和非洲的相关学者共同组成国际合作研究团队,围绕非洲教育现状和发展需求,重点开展有关中国教师教育、科技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特色经验的系列研究。这样的团队及其研究需以各方(中国、非洲和国际)能共同接受的话语,形成国际权威教育产品、客观认识和可有效推广的中国经验,进而有针对性地解决非洲教育问题。

(2)对非教师短期国际培训项目。围绕非洲教师数量极度短缺、质量极低以及高校教师资格制度不完善等短板,中国可通过世界银行与非洲大学(作为第三方机构)合作实施“非洲卓越教师”“非洲卓越校长”“非洲高校教师教学资格证书”等培训项目,加强对非洲教师和校长的短期培训,提升示范和辐射效应。培训要着重联合各高教卓越中心围绕数学、科学和职业技术等专业,利用中国相关专业在课程设置、教学创新和管理改革等方面的经验,提升各高教卓越中心相关专业教师的教学和管理水平,带动相关中心的学生培养能力;人员要实行双向流动,中方派遣教育专家和教师志愿者前往非洲的高教卓越中心,参与教学并分享中国经验,非洲学员来中国进行短期现场培训;培训合格后由我方或三方联合颁发证书。目前“非洲高校教师教学资格证书培训”项目已由浙江师范大学和世界银行非洲卓越中心联合实施。

(3)“中国—世界银行—非洲STEM人才”教育项目。根据世界银行应用科学、工程与技术合作伙伴计划和高教卓越中心项目明确的学科倾向,中国可设立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相关专业的对非援助性教育项目,“高校研究生”“一带一路”等中国政府奖学金名额应向这些专业的非洲学生倾斜。同时,应委托非洲高教卓越中心所在高校和中国省部级重点院校联合实施这些项目,并建议教育部支持在非规模大、前景好、有大批当地员工急需培训的中国企业来参与和承担非洲STEM人才实践培养环节,促进中国高校和企业与非洲卓越中心的合作与培训。

(4)中—非教育科研成果或教材出版项目。对于科学、数学和工程教育等领域基于非洲教育需要、体现中国教育特色的教材和教育教学科研成果,要组织中非相关专家学者,进行英、法文甚至斯瓦希里等当地小语种的翻译出版。

(5)“中非教育对话与经验分享”系列研讨会。结合上述合作项目,资助中非教育研究专家和非洲教师、教育官员在中国或非洲国家,讨论中非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国教育教学经验的非洲适切性,中非教育合作的成就、问题及应对策略等议题。[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