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高等教育一体化战略》的特点、困境及视野局限
(一)《非洲高等教育一体化战略》的鲜明特点
1.它强调非洲高等教育一体化的价值,强调要对各种地区和次区域级组织的教育活动进行整合。这无疑是正确的。
2.它在观念上强调要对政府、高等院校、民间团体和私营部门等所有利益相关者进行动员。关于各种地区和次区域级组织参与一体化活动的作用,该战略指出,它们“能将政府、大学、工业、非政府组织和其他成员联合起来”,“能参与多学科、多部门的活动,比如游说相关部门,进行市场推广,对社会经济挑战进行研究、分析和反馈,并通过合作分享智力资源”。为了高等教育资格证书最低标准的制定,一体化战略还提出要“游说各种各样的高等教育机构、雇主代表以及专业协会”,以便它们能参与进来,制定、运用或接受这些最低标准。[41]
3.它的话语体系强调“非洲人自己”“动员”“磋商”“合作”“伙伴”“区域经济共同体”“政府”“活动时间表”等。这套话语体系说明,该战略十分强调非洲高等教育的本土化,强调战略形成和执行中的政治民主,高度重视区域和次区域组织以及各国政府在一体化进程中的作用,强调非洲高等教育一体化首先要有各国高等教育制度的完善和区域、次区域高等教育的一体化,还强调战略本身的操作性和具体指导意义。
(二)《非洲高等教育一体化战略》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国家间教育体制的较大差异是区域融合的最大障碍。非洲的英语国家和法语国家之间的这种差异非常明显。一体化战略不仅要求促进政治互信,而且更需要成员国在社会文化、经济体制等方面相互适应。高等教育一体化不是简单的资源分配,某种程度上是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复杂的博弈过程。区域整合的过程中,强国与弱国、大国与小国、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权利分配往往是不平衡的。如果没有完善的机制,一体化迟早会沦为少数国家主导的游戏。因此必须加强制度建设,需要制度来加以规范。
2.资金短缺仍是非洲最突出的问题。许多非洲大学不得不通过捐赠维持日常工作,这种情形显然影响它们对一体化的参与。
3.非洲高教一体化进程受到全球化的严重冲击。“非洲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卷入全球化的。”[42]它不仅输入西方的资本和技术,还在知识生产与人才培养的模式上深受西方的影响。非洲“在有关教学语言、课程内容和重点专业等方面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和本土化之间总是存在着矛盾”[43]。这里的“国际化”指的是全球化,这里的“本土化”指的是非洲化,既包括非洲的一体化,也包括非洲各国的本土化。非洲高等教育全球化对一体化的冲击,主要体现在非洲高等教育在资金、教学和高教政策话语权等方面对西方的高度依附性,非洲本土人才向西方的严重流失,非洲高校教职员的本土意识和情感受到严重削弱等方面。[44]
(三)《非洲高等教育一体化战略》回避的重要问题
比如,它只是在大学国际排名等有限问题上提到国际化,未能阐明非洲高教一体化与国际化的关系。国际化确实对一体化进程有很多冲击,但非洲在高等教育发展中仍需要大量的教育援助,还特别需要与国际学术界的合作与交流,因为它们自己的知识生产能力十分有限。这些不是短时间能够解决的问题。虽然该战略所倡导的“非洲化”在思路上是正确的,但不能因此认为一体化仅仅是非洲自己的事情。因而,战略仍需要在一个广阔的“全球化”背景下去思考本土化的问题,尤其需要思考一体化过程中如何尽可能消解国际化的危害,如何充分收获国际化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