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非洲高等教育资格认证工具
资格认可是实现高等教育一体化的重要基石,而质量保障则是资格认可的前提和基础。为提升非洲国家的高等教育质量意识,增进高等教育体系间的互动和交流,非洲大陆和各次区域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组织机构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制定高等教育资格框架和建立学分转换与累积系统两条路径。
(一)制定高等教育资格框架
在不同文化背景和殖民时期宗主国教育的影响下,非洲国家建立和发展起来的高等教育系统,不仅带有鲜明的本国特点,也在层次、结构和类型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区域高等教育资格框架规定了受教育者获得(被授予)相应资格的标准,它既能保证高等教育资格的学术水准一致性,又能强化和促进不同教育层次和教育类型间的沟通和衔接。与世界其他区域的高等教育资格框架相似,目前在非洲大陆上已推出的区域高等教育资格框架也是采取学习时长和学习结果结合的认证方式,旨在为区域成员国家提供可参照的资格和获得标准,促进各国建立和不断完善高等教育资格框架,重视国家高等教育质量,使本国高等教育具有可比性和等值性。
目前,非洲大陆层面上虽提出制定高等教育资格框架,但至今还未推出。在次区域层面上,北部非洲和东部非洲均已开始推行区域高等教育资格框架。其中,北部非洲国家因阿拉伯文化因素,均参与了阿拉伯地区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一体化进程。阿拉伯地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网络联盟于2012年5月推出《阿拉伯地区高等教育资格框架》(Qualifications Framework ANQAHE Model),该框架详细描述了阿拉伯高等教育资格分为6个层次,并从知识、技能和能力三方面描述了获得相应资格的标准,以及进入下一级教育的标准。阿拉伯地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网络联盟强调该资格框架是为包括北部非洲在内的广大阿拉伯国家提供参考,阿拉伯成员国家均可参考该资格框架协调并确定国家间高等教育资格的等值性。东部非洲于2015年4月由东非共同体权威发布了区域高等教育资格框架,该框架由东非大学校际理事会全权负责制定,资格框架指出东非共同体成员国家的高等教育资格分为3个层次,共8级。详见表8.2。
表8.2 北部非洲和东部非洲区域高等教育资格框架

续表

资料来源:根据阿拉伯地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网络联盟和东非大学校际理事会网站发布的高等教育资格框架整理而得。
另外,目前南部非洲虽然仍未制定区域高等教育资格框架,但该区域以南非为首的区域师生流动和资格互认存在已久。中西部非洲及马达加斯加地区虽然也没有明确推出区域高等教育资格框架,但非洲及马达加斯加高等教育委员会早于1972年4月启动了“文凭互认与等值计划”(PRED)。该计划旨在促进成员国对相互间高等教育颁发的证书、文凭和学位进行认可和认证,保证文凭和学历的合法性、有效性和等值性。该计划的缔约国承认各国同等的课程层次、教师具有同等的资格、相似的入学条件、相似的课程内容和教学组织方式;在教师、课程内容和学时方面也要遵循相应的标准。该计划自启动以来,已累计召开29次研讨会,评估了近千项文凭课程,并对其中的799个文凭项目授予了认可或等值资格。[22]
(二)建立学分转换与累积系统
学分转换与累积是促进学习者在各级各类教育间有效流动,构建学习者发展和成长平台的基本制度。非洲大陆上国家众多、高等教育资格复杂、授予标准各有不同,为保障和推行区域高等教育资格框架,促进各国间高等教育师生的积极流动,提高流动效果和效率,次区域高等教育组织机构和质量保障网络联盟正在积极建设学分转换与累积系统。
目前,非洲及马达加斯加高等教育委员会通过《战略发展计划2015—2019》的目标指引和提升早期的“文凭互认与等值计划”为“文凭互认与等值信息化计划”[23],正在大力建设中西非和马达加斯加地区高等教育机构文凭互认和等值信息管理平台,经该计划认证过的成果均被转入信息管理平台。此信息管理平台可视作该地区的高等教育学分转换与累积系统。2013—2018年,该地区内公私立高等教育及科研机构的712个项目已获得非洲及马达加斯加高等教育委员会的认证和等值转换认可,并已录到系统中。[24]其中,截至2017年,博士学位认证数占5%、硕士学位认证数占25%、资格许可数占50%、文凭教育占20%。[25]中西部非洲及马达加斯加地区已成功建立起区域高等教育学分转换与累积系统。
建立高等教育机构文凭互认和等值信息管理平台的行动充分表明了该区域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一体化的信息化特征。这使得该区域内国家间的高等教育资格互认和师生互动变得更有迹可循,在一定程度上既能提高国家高等教育项目的区域认可度,证明一国高等教育项目的质量和能力,又能提升各国及其高校对高等教育质量和质量保障的关注度。因此,目前中西部非洲和马达加斯加地区的大多数国家开始大力关注高等教育的质量及其保障,积极申请高等教育项目的区域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