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成效与问题
(一)成效
非洲高等教育一体化经过多阶段发展已经初见成效,团结合作的观念深入人心。非洲大陆5个地理区域中已有3个区域(南部非洲、西非、东非)出台了有关区域内学历资格认证的约定或协议。具体来说:(1)南部非洲的15个国家中已经有4个国家(博茨瓦纳,毛里求斯,纳米比亚,南非)完全建立了国家资格框架,其他国家正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2)西非国家虽然还没有发展学历资格框架,但英语国家已经有了BMD学历制度模式,法语国家正在进行LMD学位制度改革,目标在于促进各国的入学标准、毕业要求及升学系统相协调,避免文凭换算的麻烦;(3)东非共同体的5个国家中,卢旺达已经建立了专门针对高等教育的学历资格框架,肯尼亚正在建立过程中,相关的草案已经拟定;(4)北非的8个国家中有3个国家(埃及、摩洛哥、突尼斯)正在建立学历资格框架;(5)中部非洲大部分国家正在转换到LMD学位系统。
除了学历资格认证上的进展,非洲高等教育一体化在质量保障上也有一定的成效。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联盟于2007年启动,2009年正式形成,致力于建立和发展非洲各国各区域的质量保障机构,协调机构间的合作与联系。在其努力下,非洲已经有21个国家成立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部门或专业组织,其余的34个国家中有一半正在积极地筹备中。[96]
还有一个显而易见的成就是教师和研究人员流动的显著增多。2007年,非盟启动了尼雷尔计划,在欧共体的支持下,尼雷尔计划扩展成为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地区学术人员交流项目(Intra-ACP Academic Mobility)的一部分。该项目在非洲地区的实施情况见表3.15。
表3.15 Intra-ACP项目非洲地区人员交流统计

资料来源:Woldetensa Y.African Union Initiatives in Higher Education[EB/OL].[2013-03-18].http://eacea.ec.europa.eu/intra_acp_mobility/events/docs/ghana/presentations/african_union_initiatives.pdf.
(二)问题
从统计结果可见,非洲地区大学间合作不断增加,不同类型人员的跨国流动逐年递增。
然而,非洲高等教育一体化在“协调”“标准”“分享”“联合”等方面仍然存在着复杂问题,面临诸多挑战。
1.“协调”不同语言文化国家的教育体制存在困难。受殖民历史的影响,非洲大陆上的英语国家、法语国家、葡萄牙语国家、北非的阿拉伯国家都有自己特定的高等教育系统,高等教育体制的差异给不同语言文化区域学生的跨国流动设置了障碍。虽然一体化不是要取消高校的特色和自治,使其“千篇一律”,但是如何把高校的课程、学位协调起来,使学生的学历资格或学习经历得到其他国家的承认是重要而艰难的工作。
2.高等教育资金短缺,质量保障一体化的“标准”所发挥的作用甚微。非洲一些国家无力支持高等教育的发展,许多大学不得不通过捐赠维持正常工作。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师资队伍的缩减更难以保障大学教育的质量。在此情况下,大学的课程项目在执行中往往达不到高等教育质量框架设定的“标准”。
3.信息资源“分享”不畅,优秀人才匮乏,非洲科研产出依旧贫乏。网络覆盖不广,计算机普及率不高,期刊资源更新不及时,造成了非洲学者从事科研的困难。另外,非洲大学缺乏高水平研究学者。非洲研究者少有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上的论文,非洲的出版物只占世界出版物的1.1%。非洲也是拥有研究专利数量最少的大陆之一,只占全球专利的0.1%。[97]
4.利益相关者“联合”力度不强。非洲内部发展不均,非洲不同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各区域组织促进高等教育一体化又往往独自行动,“联合”不强。2008年10月23日,新华社驻乌干达坎帕拉记者的报道就曾指出:“非洲尽管是拥有地区一体化组织最多的大陆,但却难以形成合力,共同推进一体化进程。”[98]
此外,非洲高等教育一体化还受到当前全球化的冲击,知识生产与人才培养规格受西方影响,国际组织推出的改革不适合非洲本土情况,资金严重依赖外部援助,非洲本土人才流失。因而,如何整合一体化的努力以应对全球化的冲击,是非洲特别是“一体化委员会”必须直接面对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