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非高教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制定

一、东非高教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制定

(一)总体规划

东非地区高等教育一体化的发展源远流长。从历史上来看,东非地区高等教育的互动与合作起源于东非地区独立前,当时的马克雷雷大学(Makerere University)与内罗毕大学和达累斯萨拉姆大学成立了东非地区大学联盟,并以三校的合作和联系为使命展开了一系列活动。从实践上看,东非大学校际理事会自2000年成立以来,就将东非地区高等教育一体化的发展作为其使命,制定、通过和实施了一系列一体化发展的总体规划或相关法案,主要包括:东非大学校际理事会《滚动战略规划(2006—2010)》(Rolling Strategic Plan)、《滚动战略规划(2011/12—2015/16)》以及《战略规划(2016/17—2020/21)》。

为了使东非大学校际理事会更好融入东部非洲共同体,东非立法会于2009年颁布了《东非大学校际理事会法(2009)》作为其合法的运行框架规定了该理事会的目标、作用和机构设置。其中,该理事会的作用包括通过网络加强地区合作,连接东非地区和全球地区间大学和机构;开创、协助和鼓舞东非高等教育组织的发展;鼓励地区性合作性研究,以此提高高等教育卓越研究中心的发展。

在区域发展的整体规划中,《滚动战略规划(2011/12—2015/16)》作为东非大学校际理事会近几年最重要的整体指导方针,对整个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的指导性作用尤为关键,它以2006—2010年五年滚动战略规划和2009年法案的经验总结为基础,以东非一体化为背景,在东非大学校际理事会的教育一体化发展战略中占据着核心地位,是其他具体领域的教育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总体方针和行动指南。该规划作为东非大学校际理事会实施其十年远景规划(2006—2015年)和协调《东非大学校际理事会法(2009)》的一部分,为东部非洲的整体发展提供了指导性方针。

《滚动战略规划(2011/12—2015/16)》的目标主要包括六大方面:院校治理结构改革和能力提升;资源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对大学科研的支持;对ICT的支持;课程的协调;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和一体化的发展。该战略围绕“高等教育质量保障”“高等教育信息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合作”三大重点主题,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文件和战略。这三大主题不仅是东非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重点领域,也是其一体化战略的重点发展方向,在东非发展中占据着关键性位置。

以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为基础,以高等教育国际信息化为支撑,以高等教育国际合作为拓展。本书将在下文对这三大重点领域分别进行论述。

(二)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战略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战略是东非大学校际理事会一体化总体规划中的三大战略重点之一。其主要内容如下。

1.合作开发《东非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框架》

为了实现高等教育地区协调发展,东非大学校际理事会与高水平的伙伴,如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和德国大学校长联席会议(HRK),合作制定高等教育管理框架。2007年,在德国合作伙伴组织的协同下,由肯尼亚高等教育委员会(CHE)、乌干达高等教育全国委员会(NCHE)与坦桑尼亚大学委员会(TCU)共同开发和实行了东非区域首个共同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框架。

东非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框架的目标是“制定和维持东非地区高等教育可比性的高水平学术标准。特别是将重点放在增强东非高校的国际竞争力上,完善高等教育质量的地区性认可,积极致力于高等教育质量国际标准的认可”[83]

框架包含了22项指标,内容广泛,包括评估方法、学生教师资格认证、技术设备要求和学习成绩要求。

2.推动实施《东非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框架》

为了更好实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东非大学校际理事会和德国学术交流中心、德国大学校长联席会议共同组织了一系列活动,包括:组织东非大学、政府和监管机构的领导人就国内和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问题的对话活动;集中培训东非大学校际理事会成员大学的质量保证协调和监管机构人员;开展50处自我评价和同行评价的研究试点;开发具体区域的基础标准的研究。这个项目由德国发展经济合作部门的基金资助。另外,也由德国和欧洲的其他几个研究所提供技术支持。

3.制定《质量路线图》并组织相关试点

为了更好地实施《东非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框架》,各方代表讨论协商,制定了一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手册,即《质量路线图》(A Roadmap to Quality)。这本手册由东非和德国专家,参与的大学、监管机构的专家和利益相关者讨论协商,听取各方意见,在实践的基础上调整,由东非大学校际理事会的管理委员会审阅批准。这本指导手册共分为5卷,作为具体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方案实施。它们分别是:第1卷:关于课程方面的自我评估指南(旨在使教师/教学部门深入了解通过有效地自我评估方式来课程质量);第2卷:关于课程的外部评估程序和流程(通过专家团队对教师和课程进行外部评估);第3卷:制度层面的自我评估指南(旨在通过大学的集中管理和某些工具的使用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第4卷:各机构的质量保障体系的实施;第5卷:东非地区的外部质量保障(旨在使读者了解非洲质量保障体系的背景知识和讨论全球化下的监管机构的作用)。[84]为了保障高等教育质量外部评估的客观性,该《质量路线图》详细全面规定了专家团队的准备、团队初步会议和实地考察等方面。

为了保证和改进《质量路线图》,东非开展了自我评估试点。整合自我评估和外部质量评估,旨在更好达到评价手册的效果,并使成员大学获取使用手册的经验。共计22所大学参加了26项自我评估试点项目。通过培训和讨论,自我评估试点计划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东非地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进一步实施奠定了经验和基础。

质量路线图手册作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战略的指导性文件,是东非高等教育质量发展的基础。质量路线图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提供质量保障实施的最优方案;提供多组织制定的质量标准;对符合国际发展标准的东非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开发;通过对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自我评估探寻本土的质量标准、教学流程和工具。[85]

在质量路线图中,东非大学校际理事会就质量、高等教育质量、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标准展开讨论并界定了概念。

东非大学校际理事会将高等教育的利益相关者分为六类,主要有政府、学校、学术界、学生、家长和社会,认为每一类利益相关者对质量都有不同的理解,高等教育质量是学术机构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协商过程。[86]而关于高等教育质量测量的标准,东非大学校际理事会综合考虑乌干达、坦桑尼亚和肯尼亚高等教育部门对其的标准,主要是从教学、研究和社会推广三方面来考量。

(三)高等教育信息化战略

随着互联网对人类生活的改变,教育也应跟随和适应信息化社会的特征,加快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全球教育的热点,是事关教育全局发展的战略抉择。而作为教育系统极其重要一环的高等教育,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也成为教育发展的新方向和新前沿,高等教育信息化成为教育治理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在这样的背景下,东非大学校际理事会将高等教育信息化战略作为其区域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催化剂”。随着多种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政策的制定和颁布,东非地区高等教育信息化水平得到了质的提升。

东非大学校际理事会的高等教育信息化战略的制定是个长期而持续性的工作,其政策主要表现为两大方面:一是作为东非高等教育整体发展政策重要领域的高等教育信息化政策,如《滚动战略规划(2011/12—2015/16)》中13个重点领域的发展,其中包括ICT的应用和网络建设的能力提升;二是作为专门化高等教育发展政策的信息化政策,如东非大学校际理事会2009年制定的《ICT总体规划》。

《ICT总体规划》是在2006—2010年滚动战略目标的基础上形成的,是项目实施的详细而专业的指南,能够为东非大学校际理事会的成员大学在教学、研究和公共服务方面提供行之有效的战略支持,全面地提升东非地区高等教育的信息化水平。

该规划主要分为五大部分:项目和目标的总体介绍,实施方案的整体纲要以及本地区ICT需求,子项目和项目管理的具体描述,具体的实施要求,参考文献和附录。

《ICT总体规划》根据总体目标和领域又划分为11个子项目[87]:信息通信技术部门的建立;数据通信设施和服务的提升;ICT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东非大学校际理事会和成员大学的宣传和市场推广;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维护;安全管理计划的建立、实施和维护;东非地区文件记录和信息传播的加强;东非大学校际理事会成员组织全球竞争性的加强;成员大学职员ICT技能的加强和提升;成员大学质量保障框架中ICT评估的发展;当地社区开发创新能力的加强。

从中可以看出,东非大学校际理事会的高等教育信息化战略,以数据通信技术系统的建立、开发、实施和维护为中心,以成员大学和东非区域社会为主要建设对象,以此来开展实施这一战略,为东非地区信息化的发展起到支撑作用。

为了加强项目实施,东非大学校际理事会从组织、可持续性和时间三方面的维度来加强管理。

在组织管理方面,为了保证总体规划实施的可持续发展,东非大学校际理事会建立了专门的信息通信技术指导委员会和政策部门。信息通信技术政策委员会由东非大学的专家组成,这些专家的任务主要是指引和监管总体规划和计划的实施。这个委员会作为促进各子项目团队实施和协调发展的部门,并邀请了技术专家的参与。信息通信技术指导委员会(简称DICT)是东非大学校际理事会的执行委员会下成立的部门,代表东非大学校际理事会秘书处和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负责监管总体规划的实施。而在每个子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又会成立各子项目团队和咨询理事会,这些人员的构成主要来自于信息通信技术指导委员会的行政和技术人员。

在可持续性管理方面,总体规划主要从三个维度予以加强。一是组织维度的可持续发展,主要是指ICT部门的成立,它是各子项目实施的前提条件,明确了部门在总体规划实施中的职责范围。二是技术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主要表现为开放资源软件、网络管理、数据库管理、技术开发、硬件维修、网站设计和维护、信息通信服务和安全管理。这些需要相关熟练技术人才的引进、培养。三是财政维度,在东非大学校际理事会中开展信息通信支出预算,建立信息通信技术基金。

在时间管理方面,总体规划为每个子项目都做出详细的时间规划。总体规划开始于2009年7月,为期长达五年。表3.12是各子项目实施的时间表。

从该表可以看出,东非大学校际理事会是以建立相关信息化战略部门为基础展开的,其中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看,任务一是部门的建立,最先展开,这是整个活动开展的准备,是前提条件;按实施的时间长短来看,任务十一创新能力的增强为时最长,并且最晚实施,创新能力的增强是在信息化建设完成并发展充分的情况下的结果,也是整个计划的最终目标。

《ICT总体规划》旨在为ICT的建立、实施和监管提供指导性纲领,其目标主要包括四大方面:对总体规划各项子项目的目标、范围、活动和预期成果的确定和介绍;为各子项目的开展提供实施方案和指南;在发展目标的基础上提出综合性的发展方案,提供信息通信技术发展的专业知识;为各子项目提供发展的精准资源分配信息。

表3.12 ICT项目实施时间

资料来源:IUCEA.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Masterplan(2009/10—2014/15)[EB/OL].[2014-11-23].http://www.iucea.org/index.php?option=com_phocadownload&view=categories&Itemid=613.

(四)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战略

高等教育国际合作不仅有利于整合高等教育的资源,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素质和质量,加强战略竞争的优势,加速知识的集聚、溢出与扩散,并且对区域经济发展和科技的创新也发挥着重要的辐射作用,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88]因此,在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时代背景之下,加强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增强国家、区域和全球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

东非地区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主要是以东非大学校际理事会为媒介来进行的。而东非大学校际理事会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方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为国际支持,主要表现为国际组织或者其他专业性组织的技术、资金、人员等方面的支持和指导。如德国学术交流中心、德国大学校长联席会议在东非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们组织了东非地区大学高级领导、监管机构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对话活动;为东非地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培训活动提供技术和人员支持等。另一种主要表现为项目合作,即作为国际合作主体与其他的国际组织、国家、学校等开展合作,互利共赢。如人才交流和交换项目、东部和南部非洲卓越中心计划的制定和实施等。

东非大学校际理事会为东非地区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开辟了很多新领域。而东非大学校际理事会促进东非国际合作的高等教育战略,主要体现在东部与南部非洲高等教育卓越中心计划的制定和实施。[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