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次区域政府间组织

二、非洲次区域政府间组织

根据中国商务部网站转引的信息,非洲次区域政府间组织包括:阿拉伯马格里布联盟(西北非洲五国),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西非经济货币联盟,萨赫勒-撒哈拉国家共同体,东南非共同市场,东非政府间发展组织,中部非洲国家经济共同体,中部非洲国家经济与货币共同体,东部非洲共同体,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印度洋共同体(印度洋5岛国)。[43]

在此仅简要论述其中四个影响较大的非洲次区域政府间组织——区域共同体或区域联盟。从中可以看出,各共同体或联盟的组织架构大同小异,而且都在走向成熟。特别建立的区域性教育相关专业组织,在各共同体组织架构中,都获得了各成员国政府的确认,在促进各区域教育一体化进程方面,拥有法定的地位和权力。

(一)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及其地区教育和培训协议

在撒哈拉以南非洲次区域组织中,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是发展得比较好的一个组织,试图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寻求建设一个高度一体化的经济合作地区。其前身是1980年成立的南部非洲发展协调会议。1992年8月17日,该会议成员国首脑在纳米比亚首都温得和克举行会议,签署了关于建立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简称南共体)的条约、宣言和议定书,决定改南部非洲发展协调会议为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朝着地区经济一体化方向前进。

南共体成员包括16个国家:南非、安哥拉、博茨瓦纳、津巴布韦、莱索托、马拉维、莫桑比克、纳米比亚、斯威士兰、坦桑尼亚、赞比亚、毛里求斯、刚果(金)、塞舌尔、马达加斯加、科摩罗。南共体的宗旨是在平等、互利和均衡的基础上建立开放型经济……最终实现地区经济一体化。

南共体涉及教育区域化治理和一体化教育内容方面的主要目标有以下几点:发展共同的政治价值观、体系和机构;基于联合自立和成员国的相互依托,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国家和地区在发展战略和规划上的互补;促进及优化生产力和本地区资源的利用;巩固本地区人民长久以来在历史、社会和文化上的密切联系。

南共体的组织机构包括:(1)首脑会议:最高决策机构,每年举行一次会议,主席、副主席经选举产生并由成员国首脑轮流担任,任期一年。(2)部长理事会:由各成员国经济计划或财政部长组成,对首脑会议负责。其主要职责是监督共同体运行及政策和计划的实施。每年至少举行一次会议。理事会主席和副主席分别由共同体主席国和副主席国任命。(3)部门技术委员会:对部长理事会负责,与常设秘书处密切配合。其主要职责是指导、协调专门技术部门的合作和一体化政策及计划。(4)官员常设委员会:由各成员国经济计划或财政部常秘或同级别官员组成,是部长理事会技术咨询机构,每年至少举行一次会议,其主席和副主席由理事会主席国和副主席国任命。(5)常设秘书处:主要执行机构,负责实施首脑会议和部长理事会的决议及共同体的计划,协调成员国政策和战略。执行秘书对部长理事会负责,由首脑会议根据理事会推荐任命,任期四年。(6)政治、防务和安全机构:1996年6月成立,直接对首脑会议负责,主席国由各成员国轮流担任。主要职责为促进各成员国之间的政治合作,发展地区集体防务能力,处理和预防地区冲突,调解地区争端,推动各成员国在利益相关的领域制定共同的外交政策。(7)法庭:确保遵守和正确解释条约及其辅助文件的条款,向首脑会议和部长理事会提供咨询意见。

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有着详细的经济一体化规划,目前的进程有条不紊。2008年8月,南共体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目前,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成员国正努力实现人员的自由流动。

2004年,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当时12个成员国签署了《教育和培训协定》,规定了若干原则和目标、合作领域、制度安排、资源和培训经费等。该协定要求:“区域内现有的教育和培训的人员、机构和其他资源发挥最大效用,以保证合作的长期性和持续性”;“建立并发展区域专业中心和卓越中心,用作高效的教育、培训及研究的主要平台”;“保障学术和研究机构的自由”。区域合作领域涉及教育和培训政策、基础教育、中等学历教育、高等教育和培训、研究和开发、终身教育和培训、出版和图书馆资源。[44]

南共体在落实《教育和培训协定》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比如出台了《南共体区域教育和培训实施计划2007—2015》。

(二)东非共同体及其教育一体化报告

东非共同体(简称东共体)最早成立于1967年,成员有坦桑尼亚、肯尼亚和乌干达三国,后因成员国间政治分歧和经济摩擦于1977年解体。由于形势的变化,1999年11月30日,三国签署《东非共同体条约》,决定恢复东非共同体。2001年11月,东非议会和东非法院成立。目前东共体成员国有坦桑尼亚、肯尼亚、乌干达、卢旺达、布隆迪和南苏丹。秘书处设在坦桑尼亚阿鲁沙市(Arusha)。

2009年11月20日,东共体成员国签署了《东非共同体共同市场协议》。2015年1月,签署建立货币同盟协议,确定了建立货币同盟的路线图。同年6月,东共体、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东南非共同市场三个次区域组织签署协议,决定2017年共同建立一个新的单一自贸区。

东共体的组织机构包括:(1)首脑会议:由成员国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组成,最高权力机构。(2)部长理事会:由成员国负责地区合作或指派的其他部长组成,是共同体政策机构;负责制定促进共同体有效、协调发展的政策;向东非议会提交法案;向首脑会议提交年度报告;建立处理不同事务的部门委员会等。(3)协调委员会:由成员国负责地区合作事务或指定政府部门的常秘组成,负责向部长委员会提交工作报告和建议、执行部长委员会决定。(4)部门委员会:负责向协调委员会提出项目实施计划,确定不同部门的优先发展项目并监督其实施。(5)东非法院:共同体司法机构,确保条约得到履行,负责相关条约的解释,并向首脑会议、部长委员会、成员国和共同体秘书处等提供法律咨询。(6)东非议会:共同体立法机构。(7)秘书处:共同体常设机构,负责处理日常事务,设秘书长、副秘书长、法律顾问等。[45]

可见,东非共同体的组织架构本身是比较成熟的。东共体对本地区的教育一体化的组织是合法的、有约束力的。

东非共同体促进区域教育一体化发展的行动,主要包括每年举行成员国的教育、文化、体育和科技理事会会议,并出版年度报告。它先后成立了东非“大学校际委员会”(Inter-University Committee)及替代该委员会的“东非大学校际理事会”(Inter-University Council for East Africa,IUCEA),旨在促进东非地区大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东非共同体各国分管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和青年事务的部长们于2011年7月签署了《东非教育系统和培训课程一体化》的地区倡议。该倡议已经得到东非共同体最高决策机构东非部长理事会批准生效。根据该倡议,东非共同体成员国在各级教育的教育年历、核心教学科目、学习年限、学习课时数、科目内容方面要实行一体化;教育评估和考试制度以及培训机构的认证标准与标准检查程序等,也要实现区域一体化,等等。该倡议一旦得到国家的批准,就将成为各成员国教育部门的发展战略。[46]

(三)西非经济货币联盟及《西非经济货币联盟条约》

西非经济货币联盟于1994年1月10日成立,其前身是“西非货币联盟”。《西非经济货币联盟条约》于同年8月1日起正式生效。其宗旨是促进成员国间人员、物资和资金流通,最终建立西非共同体。成员国有八个:贝宁、布基纳法索、科特迪瓦、马里、尼日尔、塞内加尔、多哥和几内亚比绍。总部设在布基纳法索首都瓦加杜古。该联盟的组织机构是:(1)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会议:最高权力机构。(2)部长理事会:各成员国包括财长在内的两位部长参加,每年至少召开两次会议。(3)联盟委员会:联盟常设领导机构,由各成员国分别推举一名委员组成。委员不代表派出国,任期四年。(4)联盟法院:1995年1月27日正式成立,由各成员国分别推举一名成员组成,任期六年。根据条约,该联盟还设有审计法院、商会等机构。

联盟还下设两家银行:(1)西非国家中央银行:发行非洲金融共同体法郎,总部设在塞内加尔首都达喀尔,在各成员国均设有分支机构。(2)西非开发银行:系区域性政府间开发金融机构,总部设在多哥首都洛美,旨在促进联盟成员国经济平衡发展和西非经济一体化。西非开发银行的资本金由其股东认缴,股东分为A、B两类,A类为联盟八个成员国中央银行,B类为法国、代表德国政府的德国投资与开发有限公司、代表欧盟的欧洲投资银行、非洲开发银行、比利时、代表印度政府的印度进出口银行、代表中国政府的中国人民银行。[47]

在非洲开发银行的资助下,西非经济货币联盟实施了高教复兴战略。2001年,非洲开发银行向西非经济货币联盟提供了14亿西非法郎的拨款,在其8个成员国中开展振兴高等教育的研究,并设立项目来运用其主要研究成果。2006年9月,西非经济货币联盟获得非洲开发银行第二笔资金2980万美元,致力于扩大入学机会,加强学术研究能力,在教学活动中使用信息通信技术,加强高等教育管理,改革高等教育学位系统以增强法语国家和英语国家之间学位结构的可比性、促进学术流动。[48]

2007年7月,西非经济货币联盟委员会正式通过高等教育“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制度改革的提议。改革的目的在于调整法语国家高等教育学位结构,以便增强与英语国家学术项目的可比性,实现学历互认。这次改革主要是满足该联盟成员国促进学生、教学人员、科研工作者学术交流的需要。除了协调学位等级外,还将建立学分转换制度、国家质量保障机制、区域监督机制,以保证向新学位结构转变过程的有效性和连贯性。[49]

(四)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

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简称西共体,1975年5月28日成立,总部设在尼日利亚首都阿布贾。该共同体旨在促进成员国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与合作,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强相互关系,为非洲的进步与发展做出贡献。截至2019年1月,成员共有15个:贝宁、布基纳法索、多哥、佛得角、冈比亚、几内亚、几内亚比绍、加纳、科特迪瓦、利比里亚、马里、尼日尔、尼日利亚、塞拉利昂、塞内加尔。

该共同体是非洲最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其组织机构有:首脑会议、部长理事会、西共体委员会、执行秘书处、西共体法院和西共体议会及6个技术和专业委员会、西共体投资和开发银行。[50]

根据西共体委员会网站,该委员会下设农业、环境和水资源,教育、科学和文化,能源和矿业,财政,人力资源管理,促进工业和私营部门,基础设施,政治事务、和平与安全,社会事务与性别,电信与信息技术等14个部门。

下面简单论述西共体委员会教育、科学和文化部门的任务、职能、行动及其影响。

1.任务

该部门的任务是协调各会员国在教育、科学和文化领域的人力资源发展政策和战略,以促进共同的经济和社会增长。近期,该部门正在围绕《西共体2020年愿景》,汇集现有资源,加强制度建设,以便通过教育和适当培训促进一体化进程。

2.职能

为完成上述任务,该部门承担以下职能:确保国别教育、科学和文化政策的一致性;促进科学技术、信息和通信技术领域的研究和高等教育;加强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和职业培训领域的合作;促进科学研究,并确保科学报告和发现的传播;在西共体地区促进各种形式的文化发展,确保一体化教育体制、和平文化、宽容和民主。

3.教育行动

西共体委员会的教育、科学和文化部门在其教育相关行动中,正在设法:提高西共体及其成员国的教育、科学和文化投资水平,以期在2025年达到占本地生产总值1%的水平;加强职业技术教育,促进技能开发,增强男女青年的能力;促进西非经济共同体内外大学师生的流动;在西非经济共同体区域内建立文凭和证书相互承认的优质教育保障机制;把科学和技术创新视为西非经济共同体经济增长和竞争力提升的动力;完善业已建立的开放远程学习的系统以及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

4.对区域一体化和西共体公民的影响

鉴于教育、科学和文化部门成立的目的之一是把文化建设成为西非人民融合的基础,该部有一些旗舰方案,包括为西非经济共同体内的大学师生设立学术流动(Academic Mobility)奖学金制度。此外,还在共同体内建立了学位和文凭相互承认制度。该部设立了西非艺术和文化研究院(the West African Arts and Culture Academy),还试图通过设立一个“共同研究中心”(Common Research Centre)来促进卓越研究制度。[51]

总之,非洲这些次区域组织都有严密的组织机构,包括教育分管部门。这些部门依据其在此区域组织中的合法权利,推动着非洲教育的一体化发展。有关具体项目和行动,在本书相关章节还会有专门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