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理论——政府间主义和超国家主义的博弈

(二)一体化理论——政府间主义和超国家主义的博弈

一体化理论“是西方国际关系学理论之一,美国学者多伊奇(Karl Deutch)1957年提出。其核心是系统功能主义,强调研究共同体的系统交互作用和特殊功能,主张通过跨国渠道,采取共同措施,在特定领域实现全面合作……一体化并不代表完全一致化,而是一个趋同化的过程”[17]。一体化理论涉及国家主权及其让渡程度问题。围绕这个问题,“战后欧洲联合进程中一直存在超国家主义(supranationalism)与政府间主义(intergovernmentalism)两种倾向。联邦派主张的超国家原则始终受到政府间主义原则的抵制”。法国和英国等欧洲共同体主要国家,坚决坚持政府间主义。“在两种倾向的斗争中,欧洲共同体在坚持一体化的同时保持了主权国家的主导和控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联合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它是具有一定程度的“超国家”性质的“一体化”。欧洲联邦主义者要求由经济一体化发展到政治一体化,并把国家主权转移给共同体,最终实现“欧洲联邦”或“欧洲合众国”。但政府间主义者强调民族国家政府在一体化中的关键作用,虽然坚持各国在有关问题和领域实行“合作”,但反对超国家的权力机构凌驾于主权国家之上。他们认为“一体化只有与各成员国的利益相吻合的时候,才会发生。它必须置于政府间合作的基础之上和框架之内,使各国政府能够对联合进程保持抉择权、主导权和控制权。政府间主义主张一种‘邦联’(confederation)模式的欧洲联合,因而也称为‘邦联主义’(confederalism)”。[18]

虽然联邦主义者的超国家主义原则目前实施起来不太现实,但“民族和国家的全球联合、融合的趋势是不可改变的”[19]。政府间主义过分强调成员国政府的作用而贬低共同体超国家机构的作用,而且没有考察复杂的机制性国家结构如何影响国家官员的观念和偏好,忽视了这类机构决策的复杂性,缺乏充分解释力[20]。因此,政府间主义也是有局限的。

这两种主义的博弈,结果如何,取决于很多因素。但目前的区域一体化,无论在欧洲还是在非洲、东南亚和拉丁美洲,似乎都是政府间主义占上风。虽然在欧洲一体化过程中联邦主义也有过高潮,但“政府间主义原则始终主导着欧洲联合的进程”[21]。然而从趋势上看,假以时日,形势也有可能会发生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