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现状调查

五、实施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现状调查

在非洲域外组织的参与和协助下,非洲各层次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组织认识到对非洲大陆上发展较成熟的国家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及其工作进行实地考察和审查,既有助于搜集优秀发展经验、学习借鉴,又有助于巩固非洲高等教育的质量文化。

(一)非盟开展“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咨询考察和机构审查”

2018年,非盟使用《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标准及指导原则》和《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和认证审查方法》,分别对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发展较成熟的国家和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新兴国家进行了五次试点审查和五次咨询考察。[41]一方面,非盟希望公开透明地通过这些活动促进非洲国家对质量保障的理解,推广非洲特色的质量保障和认证方法,并支持和指导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实施非盟的《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标准及指导原则》;另一方面,非盟试图通过这些活动,为非洲国家层面的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机构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建议,鼓励各国积极地自我改进。同时,非盟把该类活动作为持续搜集经验,修订和改进质量保障准则和审查方法的重要环节。

但截至2019年8月,关于这一活动的进展情况还未公布。尽管如此,随着这一考察活动的全面展开,非盟的考察小组前往实地考察的过程中,已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宣传非盟“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和认证一体化战略”和推动“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标准”的作用。

(二)北非地区参与“阿拉伯地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调查研究”

为给阿拉伯地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一体化提供信息,了解和评估阿拉伯地区和国家层面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组织机构的现状是十分必要的。为此,2008年,阿拉伯地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网络联盟组织了第一次“阿拉伯地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调查研究”。摩洛哥、突尼斯、利比亚、埃及、苏丹、厄立特里亚等六个北非阿拉伯国家参加了该调查,表现出明显的积极参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一体化态度。2012年,第二次调查研究启动,除摩洛哥缺席外,其余北非国家继续参与了该调查。[42]这次调查研究实际上是一项跟踪调查,主要目的是对第一次调查研究的国家进行跟踪考察和重新评估,对比分析阿拉伯地区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在四年间的发展情况。第二次调查结果显示,北部非洲地区的厄立特里亚、埃及、利比亚、苏丹和突尼斯均已建立起国家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摩洛哥在第一次调查时期已建立)。前后两次调查也发现阿拉伯地区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始终面临着资金和治理方面的挑战,同时,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在质量保障标准、审查小组组建、实地考察和保障程序上都比较相似。但在承认其他国家文凭和资格、各质量保障机构自主权方面还是存在着很明显的差别。

经过两次调查研究,阿拉伯地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网络联盟对阿拉伯地区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有了较为系统、全面的了解,调查结果为在阿拉伯地区制定和推行一体化高等教育资格框架和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标准奠定了良好基础。

除以上路径外,还有一些带有独特性的功能性路径,也在为促进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一体化发挥重要作用。如2007年,非盟教育部长会议决议实施“泛非高等教育质量分级机制”,这是一种针对非洲高等教育机构的质量评估工具,是一种支持持续改进质量的方法。非盟强调该机制并非大学排行榜,也不是比较各大学的工具,仅要求参与机构根据《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标准及指导原则》的标准对自身进行评级。2010年,试点性的自我评级活动在非盟委员会支持下,有32个非洲高等教育机构参与。根据试点反馈,续订版的“泛非高等教育质量分级机制”问卷和等级工具以英文、法语和葡萄牙语三种语言发布。2014年和2017年,两次以自我等级为目标的试点活动分别有9所和15所高等教育机构参与[43],由非盟和欧盟专家组成的咨询组前去指导和审查。现今,该机制已经移交非洲大学协会主持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