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的方法与步骤

二、实现的方法与步骤

(一)实现的方法

要实现“民族再造”的使命,最有效力的方法,莫若“教育”,但是要怎么样的教育?这是生命攸关的问题。若用中国式的古董教育,或西洋式的舶来教育,可说这不但不能达到民族再造的目的,反要促成“民族自杀”、“民族速死”悲惨的结果。

究竟要怎样的教育呢?总括起来说:要“实验地改造民族生活的教育”。中国式的古董教育,与民族生活不相干,只能造成三家村的乡学究;西洋式的舶来教育,与民族生活不相应,只能造成外国货的消费人。只有实验的改造民族生活的教育,才能造成国家中兴发强刚毅有作为有创造的民族。

何以叫改造民族生活的教育呢?这种教育,以培养民族的新生命,振拔民族的新人格,促进民族的新团结新组织新目标,以适应实际生活,改良实际生活,创造实际生活为内容。前者“教育即生命”,使接受这种教育的人,自己决心要改造他的身心,来发扬民族的精神;后者“教育即生活”,使接受这种教育的人,自己决心要改造他的生活,来适应民族的生存,所以叫做改造民族生活的教育。

又怎样叫实验地改造民族生活的教育呢?要实现上段所说的“教育即生命”和“教育即生活”的两个原则,绝不是在书本上言语上的教育可以做得到的,教者与学者,都要在实际生活上去实地历练才成。举两个例子来说:譬如教农村青年选择良种,驱除病虫,其方法不重在教室内黑板上的讲演,而重在田地里的实际工作。其目的不光在增加生产,而要在输入科学知识,造成科学头脑,启发人类可以“赞化天地”、“征服自然”、“人定胜天”的观念。这正是在改良实际生活的实验中,培养民族的新生命,振拔民族的新人格。又如在农村里提倡办合作社,其目的不仅在增加农民的收入,而要在养成他们的合作精神、合作习惯、合作技能,以促成民族的新组织新团结。像这样在实际生活上,教者与学者一同去历练的教育,所以叫做实验的改造民族的教育。

中国农村运动要实现“民族再造”的使命,其方法非从“实验地改造民族生活的教育”下手不可。中国的农村虽然破产,而人才很丰富,有的是人,只要你肯给他们以好教育,那是很大的富源。依我们从事农村工作的同人10余年来的经验看来,青年农民当中,真有不少的天才,受了短期的平民教育,就能表出他们很丰富的智力与才力,真是我们未到民间以前,所梦想不到的高兴事情。我们所以能10余年如一日,在乡间吃苦挣扎,就因为受了这些可爱可造的农民的感动。否则我们也愿意享受都市的很舒服的生活,老早就一丢光跑了。

我希望农村运动的同志们,看清楚这些青年农民,真是可畏的后生,他们要是都受了改造生活的教育,国家今后的大责任,就可由他们的群策群力去担负。我们今日只管培养他们的新生命,振拔他们的新人格,促成他们的新团结,训练他们的新生活,使他们科学化、合作化、纪律化、现代化。他们便自己能尽国家主人翁的责任,随时代的演进,解决变化无端层出不穷的种种问题。用不着我们包办他们的将来,什么问题都要想依我们今日的理想主义替他们都做好。人类社会没有这样简单容易机械的事情。

(二)实现的步骤

以上我们已经把民族再造的实现的方法说过了,现在要说说实现的步骤。民族再造实现的方法,即如上所述,在实验的改造民族生活的教育。然而这种意义的生活教育,在西洋无可模仿,在东洋无可抄袭,国内的教育家历来就无人屑于替这些乡下佬的教育打算。可怜时代到了今天,才显出这种教育的要求,它的教材在哪里?教学的方法在哪里?教育的人才在哪里?这是一种混沌初开的创造的教育,所以实现的步骤应当有三步:

第一步要研究实验。中国近几十年来教育上最大的错误,在一切制度方法材料多半从东西洋抄袭来的,那工商业发达的国家的都市人的教育,如何能适合犹滞在农业时代的中国社会的需要?我们初到乡间,看见农民的失学,慨叹中国的教育不普及,后来在乡间久住,才知道幸而今日中国的教育不普及,否则真非亡国不可。这并非愤激之谈,因为农村青年,未入学校以前,尚能帮助他的父母,拾柴捡粪,看牛耕田,不失为一个生产者,可是一旦入了学校,受了一些都市文明的教育,他简直变成一个在乡村不安,到城市无能,不文不武的无业游民。所以为实现民族再造的使命而创造的改造生活的教育,断不能不深入乡间从农民实际生活里,去找问题去找材料去求方法来研究实验,否则坐在都市的图书室里讲农村教育,那就是等于闭门造车,隔靴搔痒。

这种研究实验,绝非容易的事情,因为它有好几种的条件:

1.是人才上的条件 要有本国的学术根底,科学的知识技能,又要有创造的精神,吃苦耐劳的志愿与身体,还要有国家世界的眼光。因为研究实验的区域,虽只在一县一乡村,其目的是为整个民族生活改造而研究。

2.是事业上的条件 这种改造生活的教育的研究实验,要合于“生活即教育”的原则。农村生活比城市生活虽简陋,可是它的方面差不多一样地复杂,关于政治教育经济卫生交通等等方面的生活,无不具有,所谓“麻雀虽小,肝胆俱全”。因此为要得改造实际生活的方法材料与经验,不能不办种种的事业。其主要的目的,只在作研究实验的设置,与办模范村模范县的建设迥乎不同。

3.是经济上的条件 要充足人才上事业上的两种条件,非有相当的经费,是办不到的。普通办一个大学,每年不过数百或千多学生,动辄年需数十万,乃至百多万。这种为全民族生活改造的教育研究实验,当然要用相当的金钱。

4.是时间上的条件 这种教育的研究实验,它是以整个的农民生活区域内的一切生活现象作它的图书馆研究室,又要以研究之结果,实用到农民生活上去实验,非经过相当长久的时间,是不容易看出它的效果来。因为与普通物质上的建设事业不同,譬如官家要修马路,只要有钱,几天半月就可以修起,若要作一个教育农民自动地修马路的设计去研究实验,这个绝不是几天可以有结果的。

5.是社会上的条件 这种改造生活的创造的教育的研究与实验,因为它与人民的实际生活太接近,当然不免要发生一些阻碍与冲突,要是不得政府社会各方面的了解与赞助,有许多计划是很难实现的。

以上的条件若果具备了,还得要抱定几个原则去研究实验:

1.要有基础性 农村生活问题,非常复杂,不能应有尽有,都去研究实验。所以要选择有基础性的来研究实验。

2.要有实际性 如某种问题在学术上虽然有研究的价值,但是与老百姓的实际生活无关系的,就用不着研究。所以必须有实际性,然后研究实验的结果,才可以应用到民间去。

3.要有普遍性 为研究实验的便利,总要有一个小区域,可是它的目的,不是为一个特殊的区域而研究实验的,乃是为研究实验之结果,可以推广到全国各农村。所以研究实验的问题,及其解决问题的方法都要有普遍性。

具备了以上所说的几个条件,本着以上所说的几个原则去研究实验改造民族生活的教育,这是实现民族再造的方法的第一步。

第二步要训练人才。中国号称有4万万人民,其实只有生物学上的4万万个自然人,哪里有国家社会学上的几个人民呢?所以要改造中国,莫说无人民,而且无领袖。任你有何种理想的主义、伟大的计划,都是行不通的。中国的古人说:“穷则变,变则通。”可是中国今日的事情,正和古人说的话不对,“穷了还是不变;变了还是不通”。其所以“穷不变,变不通”的根本道理,就是因为没有真正的人才。所以有了改造民族生活的方法,还得要训练运用改造民族生活方法的人才。

关于训练人才的事情,有三个问题,应当要先决的:①为什么要训练?②谁来训练?③训练什么?我们从事农村工作的同人,只感到有训练人才的必要,可是对于上面三个问题,要是不加以研究,随便开学校,收学生,那么,恐怕训练的结果,又为社会多造一些有学无用的游民。如今“事事求不到人”,“人人求不到事”的矛盾现象,这是为国家造大乱的征兆,负有教育责任的人们,不可不慎!

我们解答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训练?可以说现在关于“农村复兴”、“农村改造”、“农村建设”一类的呼声,高唱入云,可是谁到农村去担任“复兴”、“改造”、“建设”的责任?去的人有何知识技能和经验?能否胜任愉快?若说要靠受过一般学校教育的人,我想那些舶来的讲义上的知识,与农村的需要,简直是风马牛不相及。未尝没有许多青年有志之士,想到民间去,但是怎样的去法,带些什么本领去,都是大问题。我们就因为这些,要训练人才。训练人才可分两种:

①技术专门人才,实地到农村作农村生活改造的学术研究与实验。

②技术推广人才,实地到农村领导农民做改造生活的事业。

这两种人才,除开基本的农村生活改造的知识技能的训练外,还注重精神上人格上态度上阅历经验上的锻炼。在一个政治已上轨道的国家,一个技术人才对于社会就能有相当的贡献。但在中国今日,什么都未入轨道的时期,如果仅仅有点技术上的训练,而忽略了以上所说的一类的锻炼,恐怕是“学得屠龙无从施展”,结果要弄得垂头丧气,消极堕落。

我们要解答第二、第三个问题,谁来训练?与训练什么?可以简单的同时答复,非曾经深入民间,躬亲田舍,吃土尝粪若干年的先进,把他从实际工作中一点一滴的辛苦经验,知识技能,来作材料去训练不可。同时还要领导学生在实际工作上在自己的生活上言行上,现身说法,以身作则,紧抱着农村运动的使命,去表演“教育即生命”“教育即生活”的原则。这是实现“民族再造”的方法的第二步。

第三步就是表证推广。我们在第一步的研究实验的工作上,所以注意到问题与方法的基础性、实际性和普遍性,就因为是照顾到第三步推广到全国各地的工作。在第二步训练人才,也正为供给第三步工作的需要。这三步工作,是相互连锁的,没有第一步工作,则第二、第三步工作是无根;没有第二、第三步工作,则第一步工作是无足。无根的没有生命;无足的虽有生命不能行远。所以要实现农村运动的使命,完成改造民族生活的方法,须得要有这三个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