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平民中去
“在我们到定县去之前几年,我们先在一些城镇开展运动。”他说,“我们深知创造‘教育气氛’的重要性,凡是没有文化和与世隔绝的人都有反对新事物的倾向。你谈铁路,他们反对,谈公共卫生,他们不了解。如若说到读书,他们倒是知道的。我想,这是由于受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观念影响所致,它使人们,即使是文盲也认为读书是高尚的。他们重视读书,但却从来未梦想过能进学校。多少年来,对农民来说读书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但是,倘若你走到平民中去,给予实际指导,使他们知道自己也能读书,这样,便取得了一半的成功。创造‘教育气氛’以争取那儿的保守分子,让他们允许青年人读书也是十分必要的。青年人可一直想读书,但是,如果家长不同意,读书的希望便化为泡影了,对女孩子来说尤其是这样。
“需要用几周时间进行各种形式的宣传鼓动,创造气氛,运动就自然能够开展起来。召开城镇平民大会,选举产生负责领导运动的委员会,邀请有关学校参加,学生们自愿到招生队去服务。还可组织群众集会和环城游行,逐渐达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地步。以后,招生队挨家挨户地去动员,直至所有12—25岁的文盲都报名为止。
“武汉三镇是我们开展运动获得最成功的地方之一,由于它地处全国中部,还有其特殊的历史地位,从而对全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我想起来了,中国革命的最后成功,中华民国的建立,不正是从武汉开始的吗?
“在武汉,有2万名不识字的男女报名,这远远地超出我们的预料,于是,便出现了教员严重不足的问题。我们立刻向大学师生和中、小学校长、教师们发出紧急邀请,并在武昌华中大学召开一个大规模的民众集会。我们发了1000张请柬,期望能有500名教师和学生应邀前来。
“开会时,礼堂里挤满了人,有1200多名教师和大学生参加集会,看到那些充满殷切期望的面孔,使我受到了极大的鼓舞。我讲了两个小时,谈到教育工作者担负起教育文盲任务的重大意义。最后,我对与会者提出请求:‘在座各位,凡愿意每天义务(没有收入)教授一小时者请起立!’话音刚落,1200名男女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表示乐意做一名志愿者,尽其义务。
“但是,在这以后,你还得建立一个组织,否则运动就会中途夭折。我们在武汉成立了一个平民教育会,并从容地把运动推向农村。我们在一些中心村,成立了表证(示范)平民学校,安排有‘学生教师’,他们选自各分区,并经过短期训练。除了在学校所教的两个班外,每名教师至少还要负责在邻近各村创办10所普通平民学校。”
“那么,这些农村中的工作是怎样做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