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建运动的渊源
自从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以来,距今已整整10年了。在这10年内的中国,内忧外患交迫而至,几无日不陷于纷争凌乱的旋涡中。在此纷争凌乱的时期以谋建设,实有许多阻碍与困难。然而在国人共同的要求下,建设事业在这10年来,虽未见有其整个计划,但也零零碎碎地有一点进步的活跃的气象。乡村建设便是一个最明显的例子,最初由一、二团体发起的实验工作,渐渐地雨后春笋般簇生于全国。10年来苦干的经过,无论在质与量方面都有其进展的事实可为一言。
乡村建设运动当然不是偶然产生的事,它的发生完全由民族自觉及文化自觉的心理所推迫而出。所谓民族自觉就是自力更生的觉悟。一切高呼打倒帝国主义或帝国资本主义曾经狂热一时的目标,都变成了胰子泡样的空虚口号,在民族自身没有力量之前,一切的一切都是废话。涨红了脸吹破了胰子泡以后,沉下心来反求诸己,觉得非在自己身上想办法,非靠自己的力量谋更生不可。这就所谓自力更生的觉悟。乡村建设便是这个觉悟的产儿。因此一回头来想到自己,就发现中国的大多数人是农民,而他们的生活基础(Culturalbase)是乡村,民族的基本力量都蕴藏在这大多数人——农民——的身上,所以要谋自力更生必须在农民身上想办法,而自力更生的途径也必须走乡建的一条路。其他方面,中国近百年来因与西洋文化接触,反映出自由文化的落后,事事都不如人,同时国内的社会秩序,政治制度,礼俗习惯,所有一切的生活方式都发生变化。固有文化既失去其统裁力,而新的生活方式又未能建立起来,因而形成文化的青黄不接。思想上更呈混乱纷歧的状态:有的主张复古以挽救已动摇的局面,有的主张追步西方的现代途径,更积极一点便唱全盘西化。到了现在,无疑地,新文化已在中国人的生活上和思想上都具有极明显的影响,然而传统文化的积力仍然把每个中国人牵引着不容易往前走。这种文化失调的现象实有从根本上求创新(Creative Adaptation)的必要。这样就想到“人”及其生活基础的改造。而中国的“人”的基础是农民,其生活的基础在乡村,所以结果也就逼上乡建的一条路。
基于以上两个波动——民族自觉与文化自觉——就涌生了今日乡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