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友

学友

晏阳初的两眼炯炯有神,他答道:“不错,你们那里也有一种文盲,但比起我们的文盲来要好办得多。你们的文盲已掌握学习的工具——识字,这是第一步。而在中国,我们必须先给他们工具。一旦有了阅读能力,就好比打开了人们精神生活的大门。每当受到一种刺激时,你的脑子中就会产生一个愿望或要求。有时,你只想到自己的工作对象——老百姓是脏,但他们认为自己不脏;他们穷,但由于习以为常了,他们并不知道这样是穷。为改善其生活,你提出了一个愿望,给他们制定了一个标准,最后,你为他们创造出一种社区感情来。你看,在中国只有氏族、家族的感情,每一家是一个单位。但是,当人们都一起上学时,他们之间便出现了同伴的感情。

“平民学校在农民的心目中产生了这样一种影响,他们有史以来头一次自称为读书人,那是他们曾为之追求了多少个世纪的一种身份或地位,而过去,他们却从未有机会得到它。现在,他们能读书识字了,真的成为读书人了,中国农民就像获得了魔力一样,顿时产生了自尊心和自信心,有了自己的尊严。以后,校友之间也产生了同学间的感情,你可利用它为社会服务;妇女们也有了这样的感情,这样,社区建设就有了基础。在这些男女学员中有了核心,出现了为改造整个社区和整个国家的潜在的强大动力,那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东西。

“但是,倘若停滞不前,那可就麻烦了。首先是教育办不下去了。我认为有时候不受教育要比受错误的教育要好些。现在人们要求有较好的住处和较好的生活,那是合理的,可以理解的,但是,倘若只向他们中间灌输许多新思想、新愿望,而不用实际的知识和技能去充实他们,以达到他们的新要求新愿望,那我们的工作就会给社区带来不和谐的气氛,造成思想上的混乱。曾有人找到我,对我说:‘晏先生,可能你教育的这些农民都想当白领了,他们不愿再种地了。’我答道:‘如果这样,这种教育是失败的。’当你使人们自己要求改善生活时,这是很可贵的,但是,你必须立即提供改变现状的实际知识和技能。

“正如我们发现的那样,我们必须使识字教育与在更大程度和更广范围内改善生活的教育联系起来。你没有必要把这些人从他们的环境——农田中带走,应该就在农田教育他们。这样,你就用不着在学成后把他们送回来,因为他们始终就在农田。许多慈善家把孩子们带走,让他们住进豪华的楼房里,教他们读书,这本是好意。然而不知为什么,他们都不愿回到自己的家乡去。我们从来不那样做,我们就在他们居住的地方开展教育,在他们学完平民教育课后,便马上把同学会组织起来。”

他似笑非笑地看着我:“用不着提醒,你不会笑话我们这些‘同学’吧!”

用不着再说什么了,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一张张渴望学习的纯朴的脸,无论老的、少的。谁也不笑话他们,因为他们终于学会了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