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艺教育

一、文艺教育

现在给你们讲四大教育的内容,第一先讲培养知识的——文艺教育。

我们工作的对象是人,所以要拿人当人,不要拿人当牛马,要有方法开发他们的力量。第一步工作就是办教育,因为中国的国情不同,假如在南美洲,第一步可以不从教育入手,而是先办卫生,再办生计,然后才办教育就可以了。原因是南美的人大多数是农奴,他们多患肠虫病,应该先针对这个问题先办卫生,而后才能进行其他的工作。可是在我们中国,对农民应该先从教育方面开始,因为中国人有读书的优良传统,一般的平民自己虽没有读书的机会,然而大家总觉得读书好。我们在乡下可以看到,家家户户神龛上面供奉着“天地君亲师”的牌位,师与天地并列,这是中国人的优点。可知人人都有读书好和读书重要的看法,但因政治的不良和生活的压迫,都自己认为不能读书。我们在东亭村开办一个平民学校,第一次招生报名的不过二十几个人,就是受了这个观念的影响。这二十几个人读了七八天以后,渐渐能识字了,一两个月以后就能写了,由是一般农民知道自己是可以读书的,慢慢地得到他们的信仰,读书的人就天天在加多了。乡村人的保守性很重,要他们相信你,必须实际做给他们看。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在定县先设6个表证学校,但地方人士受了影响,自动地就办了472个。

关于平民学校教材方面,我们是煞费心思,因为不能用小学用的课本,更不能教他们念四书五经,所以我们研究编千字课,使他们对教材的内容有渴望,有要求,有口味,因之所用的方法,要基本的,简单的,经济的,普遍的,用最少的时间精力作普及的工作。时间是每日一小时,因此,解决了乡村农民的“忙难”。1300个生字解决了“文难”,三分钱一本千字课解决了“钱难”。所以农民能自觉地自动地创办了472个平校,你们今后到民间去,要认识上面的几个基本原则。

我们学术团体的经费很有限,平教会用钱是作炼丹用的,要用最少的时间与最少的经费办最不可少的教育,使其能够推广,能够普及。

学术团体应该站在时代的前端,来研究,来提倡。政府多半是保守的,这基本研究的工作不能靠政府,但我们因人力经费的限制,只能做到研究实验这一段功夫,大规模的推广,应该由政府去干。我们研究的这一套办法,已经影响了政府,政府当局已有了一点觉悟,但觉悟到什么程度,实在不敢说,政府拿了老百姓的钱,是应该用在老百姓的身上,为老百姓做一点事!

中国不识字的人多得很。谚云:“打蛇打七寸”,作事你得有目标有策略,抓着问题的所在,不能盲目去干。最理想的当然是叫3万万5千万的人能够识字读书,我们一时虽办不到,但我们要抓着最迫切需要受教育的一段先干。这3万万5千万人其中有老的太老已经来不及,小的太小还够不上。只好先就14岁以上,35岁以下的这一段继往开来的男女青年。潜伏着无限力量的无疑的是青年。我常说中国人不是不可教的,而是“无教”,中国少数受过教育的是“误教”,无教比误教好,不过得给无教的以有教。中国14岁以上35岁以下的青年有8千万,比德国和日本的人口还多,这些人才是救国救民的生力军,要把握着他们,有计划有步骤有内容地去训练他们!

定县当时有8万农民青年,6.5万是男的,1.5万是妇女,这蓬蓬勃勃的青年,就是改造定县,建设定县的生力军。改造定县并不是我们,我们不过发现他们本身的力量,给这8万青年以知识技能,培养他们的改造能力。那么书同文,车同轨,就为作全国的示范和参考,总比从欧美拿来的那一套,要适合国情些。所以定县的社会实验室和示范场,不是空谈的,而是要有事实可以看的。

定县在抗战期中虽然曾被敌人占领毁坏,然而敌人只能毁坏我们的房屋、农场……不能毁坏我们的方法和制度。

定县40万人民的社会实验室,我们是要寻求一个教育的内容和制度。

上面所教的这8万青年毕业后,就组织“平民学校毕业同学会”,在地方上曾发生了很大的力量,这是在我们没有到乡村里来以前所梦想不到的。以往农民平时只有以家族为单位的组织,集合各族各姓来组织的团体是没有的,自从有了平民学校同学会,青年们自己组织起来了,这个组织不是以家族为基础,而是建筑在共同教育的背景上,打破了每族每家的隔膜,这是一个破天荒的创举。

平民学校同学会的目标是:(一)继续不断地求知识;(二)团结起来改造乡村。所以平民学校的每个学生,在村单位社会中是惟一的有知识有团结的分子。在一个村子里,男女青年有了组织,在村子里不能不发生力量,大家团结起来改造乡村,意义甚为重大。你们想定县全县有400多个村庄,每一个村都有一个同学会,这种力量是如何的伟大啊!

各村同学会成立后,我们为了满足他们的求知及组织与活动的欲望,我们于是乎又忙起来,我们又得从事炼丹的工作,乃设立了平民文学部,编印初高级平民学校课本和平民读物。孙伏园先生那时正在北大教课,他是留法的学生,文章写得很好,但那时一般文人写文艺作品,不过是文人借此互相标榜,互相炫耀,专供少数人的欣赏,对一般知识落后的农民没有什么关系。我找到孙先生跟他说:“你应该到乡村去学习去创作,为老百姓写文章,让老百姓作你的读者。”孙先生于是就加入了我们的工作,主持平民文学部。他们花了很大的功夫搜集民间文学,曾从事定县秧歌的研究,后来编成一本50余万字的《秧歌选》。既然要为一般农民写读物,就非到民间去搜集材料,学习民间话的文学不可!渐渐编了600多种平民读物,到1937年编成的将近1000本。又成立了巡回文库,供给各村同学会会员阅读,使每村的同学会都有“平民角”的设置,巡回文库每两周换书一次,他们那种读书的兴趣和渴望新书的心情,有如大旱之望云霓。

再谈艺术方面,艺术是直观教育惟一的利器,主持的是郑褧裳先生。郑先生在袁世凯时代即任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校长,我因为久慕其名,特别去拜访他。见到他家里的画很多,墙壁上架子上摆的琳琅满目,但所画的皆是些富贵图、美人图一类专供王公大人们欣赏的画。他是广东人,我到他家里吃了好几次广东菜。我有一次饭后和他谈,我说:“褧裳兄,你的画画得真好,可惜欣赏你的画的人太少了,何如到定县去把艺术平民化。我们在定县办平民教育,单是文字还不够力量,希望你能到定县去为他们作画。”后来他辞掉校长到定县来工作。到定县后,他住在两间破房子里,可是布置得真艺术,他是用洋油木箱子来作家具,上面铺着定县织的土布,布置得素雅美观。从此他不再画杨贵妃一类的美人图了,而画新爱人——老农老圃。他跑到乡下观察老百姓的生活,他看到农家贴的门神、灶神,又钻到定县有名的塔上——唐开元塔,去研究塔里的壁画,专门从事这些民间艺术的研究。后来很多位画家也到定县参加我们的工作了,于是大文学家,大艺术家都到乡村从事平民文学、平民艺术的研究了。

无线电广播——我们进而又研究无线电广播教育,但广播内容要哪些东西,又需要研究。广播内容应该包括农业常识和农民四季疾病预防等现实需要的东西。

广播的稿子,先由文学部用人写好,再请本地方人修改,然后由本地方人用方言来广播。初作的时候也是先从6个表证平民学校村子作起,由6个村子中同学会会员来负责这个工作。如管理收音机,把收音机装在村子里的戏台上,广播时鸣锣通知村子里的民众来听,又如广播出平教同志歌或其他歌曲,旁边就由同学会会员领导大家学习,大家唱……。后来我们自己研究制造无线电广播机和收音机,于是慢慢全县各村都有了收音机,外边到我们这里订购的也很多。

平民戏剧——这个工作是由熊佛西先生主持。有一次我在北平协和医学院大礼堂看到他上演自己编的剧本,后来我对他说:“你的剧本写得很好,可是离不了爱情,古代的历史剧等,而看的人,也不过是一般达官贵人,你岂不是和梅兰芳一样,变成了一般有闲阶级的享乐品,他们这一般人早就享受得够了,而我们3万万多的农民终日胼手胝足,一年到头有什么娱乐?正应当给他们点娱乐,为什么不到乡间去把中国的魂抓着,找活的材料作剧本?”熊先生是一位满腔热血的人,听了我的话很受感动,当时他答应考虑考虑,后来经我五顾茅庐,6个月后,他摆脱一切到定县来了。他初到定县不能即编剧本,对乡村要先有认识,他遂跑到乡间,和老百姓为伍。他越看才越了解自己对农民的问题知道得太少,因之越不敢写东西,经过了一年半的实地观察体验,他渐渐地了解了,于是才情不自禁不能自已地写起来了,一写就果然好得很。中国在外国学戏剧的人第一个为农民写剧本的只有熊佛西先生。观察了老王老李的事情写出来的剧本,也由老王老李自己来演出,这更是一个别开生面的作风。如《过渡》一剧,就是由平民学校的学生扮演的,台上台下打成一片,演出时,观众有1万多人。美国一位朋友正好在乡间看到这幕剧,他是耶鲁大学戏剧系主任,他看完这个剧本就写了一封信给美国洛氏基金团人文部,叫他们帮助我们这个工作。当时这事我并不知道,后来洛氏基金团的一位朋友把那封信打了一份寄给我,我才知道。信上写着:

……我最近在中国看了平民教育促进会在乡间演出的《过渡》话剧,是由农民演出的,那种演出的艺术和剧情的生动,远超过我在苏联所见到过的。

你们想想,这一班平校同学会的会员能自己从事文艺戏剧各方面的活动,他们自然就有了力量,这就是力的教育,8万有知识有团结的农民青年,当然会作了改造社会的核心。

科学是要有事实有证据,外国人常说的两句话,“拿事实来!拿证据来!”(Give me facts!Give me proof!)这就是科学研究问题应有的基本条件。但我们在定县开始时,没有这种事实和根据,后来遇到李景汉先生,他原先在燕京大学从事城市调查工作多年。我和他谈了几次话,劝他到乡村去从事大多数老百姓的调查工作,他乃答应到定县来了,遂设立了调查部,由李先生主持这个工作。初办调查的时候,是由上而下用大学生去调查,但因与老百姓生活隔阂,不能得到真的材料。后来抓到同学会会员,给同学会会员一种浅近的调查训练,利用他们,领导他们会同去作调查。他们与老百姓是没有隔膜的,所得的材料是真实的。那时李先生受河北省政府的委托,把各县的调查报告材料作一个统计,发现其中笑话很多。如有一县所有的鸡的数目比鸡蛋还多,诸如此类不一而足,这种笑话的造成是由于调查人员不能钻到乡村,与乡村人民打成一片。乡民对调查发生误会,真实的材料自然不会得到。而我们的做法是由平校同学会的会员先作初步的调查,使乡人不生怀疑后,再由我们去调查。如此,绝不会有隔膜,材料自然真实可靠了。

调查是最基础的工作,基础工作如果没能作好,一切建设不过徒托空言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