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力
还有某些因素培养和造就了晏阳初,时势造英雄。当晏阳初风华正茂之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由于他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并且聪明能干,于是被派遣到法国去,帮助在那里的华工搞福利工作。中国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真正贡献是提供劳工。这些人被称为“苦力”,就是靠体力而工作的人们。“苦力”的含义就是“辛苦的劳力”。他们既不能读书,又不会写字,但是,他们都有家,都爱自己的家,他们想给家里写信,于是,便找到负责管理他们的这位年轻知识分子,请他为他们写家信。
不久晏阳初学会了尊重这些劳工。在自己的国家里,他根本不了解他们,原因是在那儿他是学者,他们是工人,属于两个不同的阶级,于是,他不假思索地接受了这种等级差别的观念。但是,这儿是讲民主的法国,而且正在进行着为争取民主的战争。最后,他终于逐渐了解这些远离祖国的普通劳工。他发现这些人没有文化,无法用纸和笔表达自己的感情。但是,通过观察,却了解到他们身体健康,机智能干,心灵手巧。没有文化并非他们自身的过错,因为他们从来没有机会学习,原因是家境贫困,没有人教他们。
在为劳工们写家信时,他逐渐了解到,这些人虽然目不识丁,但并不愚蠢。他们思维敏捷,认识深刻,在实践中能凭着常识来理解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情。他们幽默、热情,充满活力,他们勤劳勇敢。在法国,这位中国青年知识分子为自己有这样的同胞而感到自豪,而过去,他对他们却一无所知。晏阳初的心情很激动,他决心教育、训练这些人。
他开始执教,并发现劳工们不但渴望学习,而且聪明。他越来越体会到他们被剥夺学习权利是十分不公平的,教这些普通公民是自己一生中的首要任务。
然而,该怎样教呢?中国的方块字是那样复杂,那样难学,即使是学者,也得用一生的工夫才能把它学好用好,就是阅读一般读物,至少也得掌握5000个字!晏阳初决定在5000字的基础上进一步压缩字数。
在法国期间,他详细地拟定了一个简化中国文字的计划,为后来的平民教育计划打下了基础。他绞尽脑汁找出了人们最常用的1000个字,这实际上就是最基础的汉字,然后教他们这些字。但是,在认字的同时必须有相应的读物,于是,晏阳初便着手办一种小报,有了它,劳工们就能把学到的知识派上用场了。这种大胆尝试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然而,这不仅是教几千名华工识文断字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这位青年学者从中受到了启示。他深为劳工们的成绩和欢乐而感动:过去,劳工们是何等痛苦,因为他们目不识丁,实际上是睁眼瞎。然而,当看到他们能读报,哪怕是能读懂一点点的时候,这又意味着什么呢?晏阳初的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后来,他对我说,为使劳工们知道当时的新闻,他在巴黎创办了《华工周报》。劳工们过去曾盲目地工作,对自己为之而战的战争却一无所知。一天,他收到了一封信,这封信出自一位经过读写训练的劳工之手,其内容大致如下:
晏先生,尊敬的先生:
自你主办的报纸问世以来,我开始了解天下发生之每件大事。但是,你的报纸价格十分便宜,每份才售一生丁,我担心它会由于亏本而停刊。兹寄上365法郎,请收下,这是我在法国当三年劳工积攒下来的钱。”
这件事使他深受感动,他决心用自己毕生的精力去充实他们的生活。对他来说,“苦力”一词是个新名词,他要让他们摆脱痛苦,获得自由,还要帮助他们发展自己的力量。
从那天起,晏阳初对自己的抉择毫不动摇,他决心回到中国去,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和才智奉献给祖国的平民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