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改造运动十大信条——在IIRR国际乡村改造研讨会上的讲话
2025年08月10日
乡村改造运动十大信条[1]——在IIRR国际乡村改造研讨会上的讲话
(1988年4月)
同胞们,欢迎你们从祖国来到设在菲律宾的IIRR——国际乡村改造学院,参加国际乡村改造研讨会。IIRR是一个国际性的民间组织,面向发展中国家,以训练、研究、推广乡村改造的知识、技能、方法、经验、理论为己任。你们是来自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代表,在IIRR的历史上与社会主义国家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乡村改造的理论与实践,这是第一次。有10亿人民的国家派出代表团与一个民间组织共同探讨问题,这表明了中国领导人的气度与魄力,也反映了中国政府执行开放政策的决心。
1985年与1987年我曾两度应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副委员长周谷城先生的邀请回祖国访问。会见了邓颖超、万里、周谷城等各位领导人以及许多老朋友,并在北京、定县、成都等地参观访问。百闻不如一见,我亲眼看到祖国取得了了不得的成功,亲身体会到邓小平等先生固本工作的伟大成就。此行使我对祖国的前途产生了无限的希望,我真诚地希望能对新中国的建设力尽绵薄,作一点贡献。今天,我请你们来到IIRR,相互交流乡村改造的经验,共同探讨乡村改造的理论,以促进乡村改造的工作。今后我们还要争取更多的机会到中国去学习,尽可能地吸收有益的营养,来充实我们的国际乡村改造工作。
国际乡村改造运动,溯其历史,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法国战区的华工教育,后来演变为中国的平民教育运动,成熟于定县实验时期。从50年代起,以中国定县实验的基本理论为基础的乡村改造运动,在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推广开来。经过40多年的努力,我们的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实践与理论又有了很大的发展。IIRR出版的期刊与书籍中都有详尽的介绍。今天我向诸位介绍一下“乡村改造运动的十大信条”,这是我们集70年工作经验的总结,也可以说是我们事业成功的十个基本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