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周报、无线电广播和农民剧场

农民周报、无线电广播和农民剧场

“还没谈同学会呢?”我提醒他。

“除了教许多人读书以外,同学会还负责墙报。”他回答说,“就是用粉笔在刷黑了的墙上写重要新闻,而在人们迫切要求知道新闻以前,那儿是没有为农民办的报纸的。后来,我们办了一份《农民周报》,它是3000年来为农民办的第一份报纸。理由很简单,因为农民过去不识字。

“现在谈谈无线电广播。我们在县城设立了一个广播站,其网络足以遍及全县——约400平方英里,由同学会的成员负责,每天广播一次,内容多属于改进耕作技术、改善家庭情况、儿童保育、合作社和卫生指导等实用知识。这项工作于1934年开始,当时无线电在中国还是比较新的东西,在农村则闻所未闻。定县共有472个村子,但不是每个村都买得起收音机的,我们自制了一些比较便宜的机器,结果有30个较大的村子买了。每个收听点都由同学会会员管理,设在庙里或空场上,在每天的特定时间全村人聚集起来收听。

“这些不识字的人怎么会知道这么多中国历史上的大事和人物的呢?这主要归功于戏剧。村子无论多穷都有一个露天剧场。我们专门搞戏剧的同事对中国的戏作了研究,其目的是给这些老戏输入新的精神和内容,为人民写出新的戏剧来。同学会负责组织剧团和演员,他们到各个村子里去作巡回演出。”

我问了关于演员和演出的开支等问题,他回答说:“教人们读书是一回事,让学校教育深入普及到民众中却是另一回事。我的《平民千字课本》才卖1角2分钱,戏剧的情况也是这样。熊佛西先生是中国最著名的戏剧作家之一,当看到这些青年农民有这么高的演技时,他很愿意为他们写剧本。他和同学会会员一道,打破登台演出被视为低人一等的旧观念,自己动手制作服装、道具、布景和灯光设施,只用几元钱便解决问题了。至于演员,可由同学会或比较富有的乡绅招待,他们从不坐车,全靠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