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深入民间

一、深入民间

先圣先贤留给我们的古训中有一条叫做“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本不固则邦不宁。这虽是几千年前的老话,但它却是历千年而不朽的真理。人民是国家的根本,要建国,先要建民;要强国,先要强民;要富国,先要富民。世界上无论任何国家,都是一样,从来没有哪一个国家,是国势强大而人民衰弱与人民贫困。过去的中国,号称有4万万之众,但是其中90%以上的人是贫民、愚民、病民。这样的国家怎么能强?怎么能富?以前,英国殖民主义者把中国人叫做“苦力”,我国的农民历来过着最苦的生活,是真正的苦力。在这数以万万计的劳苦大众中,有多少勤劳朴实的一般群众,同时也一定有无数英雄志士,有许许多多的大发明家、大科学家、大文学家、大思想家、大政治家、大实业家。但是由于政治的腐败,社会环境的不良,经济的贫困落后,中国宝贵的人力资源没有得到发掘,不知埋没了多少杰出的人才。鸦片战争之后,列强把我们的国家一块块地瓜分了,中国变成了殖民地。为什么能成为这个样子,就因为我们丢了本,没有从根本上去重视建民、强民、富民的工作,本不固,国家自然不会强盛。过去几十年间,我们在中国倡导平民教育运动与乡村建设运动,其用意就是在固本上着力,以图祖国的繁荣富强。有了这样一条根本的信念,几十年我们坚持不懈地躬身实践,艰苦奋斗,深入民间,认识问题,研究问题。

在中国,历来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由于这种封建意识的影响,于是乎产生了许多书生、书呆、书奴,养成了一个士大夫阶层。“学而优则仕”,更有人飞黄腾达,青云直上,当官做老爷。这些人往往误国戕民。在中国历史上,有两种瞎子,两种盲人。一种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不识字无知无识的瞎子,叫“文盲”;一种是虽有知有识,但处在社会的上层,远离劳苦大众,不了解广大人民的疾苦,更看不到人民身上的潜在力量,这种人也是瞎子,我称之为“民盲”。近代以来,中国的许多读书人,跑到欧美去留学,染习西化,回国后俨然一个“西洋人”了,吃的穿的,一切的一切,都西洋化了。与中国的劳苦大众、平民、农民、苦力,根本就没关系了。还有一些读书人,相信文章救国、文章建国,而看不到劳苦大众中蕴藏着无穷的伟力。以上这些人都应归之于“民盲”之列。“民为邦本”、“民为贵”,恰恰是我们中国的古训,而我们的读书人又偏偏忘记了祖宗的遗教。

我个人由于特殊的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在欧洲战场与华工朝夕相处,有机会了解到“苦力”之苦,同时也发现“苦力”之力。于是下定决心今生今世要献身于劳苦大众的解放事业。回国后,渐渐有许多朋友和我合作,投身于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的工作。我们这一批同志朋友,有分别留学于德国、法国、美国、日本的博士硕士,也有毕业于国内各大学的专门人才。有学经济、政治、教育、农业、卫生、社会等学科的。当时他们学成归来,满腔热忱企图报效祖国,但是英雄无用武之地,报国无门,政府腐败透顶,人民穷困已极,深感失望。当他们看到平民教育促进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大规模的识字运动,深受鼓舞,感到有实现报国之志的机会了。当平民教育运动转向农村,演变成一种更为深刻的治本建国的乡村改造运动时,他们舍弃了大学校长、教授的工作,有的还放弃了当官升迁的机会,大家从象牙塔跑到泥巴墙,从大都市来到穷乡僻壤。我们回到乡村,来到中国的基本群众农民父老兄弟姐妹中间,以图了解人民,探索救国的方略与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