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友切磋触动志向

学友切磋触动志向

得到几位志趣相投的学友,也是我快乐的原因之一。切磋之余,我们也像一般少年那样喜作夸夸之谈。一天,一位同学问我:“你将来要做什么样的人?”

我想了一想,答道:“我愿学姚牧师,以爱的教育为基督征服世界。”

他说:“阳初弟,你的志向高尚,但是,做事总得由近而远。救中国是当前之急务。现在我们的国家这么乱、这么弱,军队这么腐败,军官和士兵,吃喝嫖赌,抽大烟,弄得个不像人样,哪里还能打仗?扰民害民,与盗匪又有什么分别?国家需要将才来整饬军队。我看你操练时,很神气;施口令,有板有眼,威风凛凛。穿上戎装,必定更为焕发。而且你为人正派、生活朴素,能以身作则,肃清陋习,同时把基督的爱和战斗精神传扬四方,岂不善哉?!老弟,你是个将才,可以做杨遇春第二。”

这番大议论,赢得在座同学的附和,从此他们就叫我“遇春”。我那时的思想很模糊,一方面深敬姚牧师,希望将来能做传教士,救人、救世;另方面看见中国在痛苦地呻吟,觉得社会生了病,却不知道什么病,更无从说出医治的方法。我想救中国,也救自己。但怎么救?我没有接触到同盟会员,当然也没有参加革命活动。但我心中有一种改革社会的要求。在那样朦胧的思想状况下,朋友们善意的推许,引起我种种的遐想。如果能把基督的精神传播到军队中去,不也是救国、救人、救己的一条道路吗?少年人容易激动,我真把名字改成“晏遇春”。这个名字,我一直用到1921年左右,到我决心从事社会教育的事业。

这位与我同名10余年的杨遇春,又是何许人呢?他是重庆人,生于1762年,卒于1837年,先后平定内乱外患多次,封昭勇侯。他的英勇多谋,是四川人所歌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