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会内

地会内

17世纪初叶,天主教传教士,身穿儒服,来到中国。介绍了西方的科学文化,有一定的贡献。18世纪初,罗马教皇禁止中国天主教徒遵守中国的政令习俗,如祭祖祀孔,发生“礼仪之争”,清廷因而禁止传教活动。

1807年,英国伦敦会传教士罗伯特·马礼逊(Robert Morrison,1782~1834),到达广州,是基督新教来华传教的开山祖,也是最早中文《圣经》的翻译人。他不但对新教的传播,作了巨大的贡献;对西学的入华,也有很大的影响及于后世。他编纂的《华英字典》,方便了中英文化的沟通。为纪念他,1836年在广州正式成立了“马礼逊教育会”。此会塑造了以后的大部分西学堂,包括我所读的在内,因抄一段译文在此:“本教育会的宗旨将是在中国开办和资助学校,在这些学校里除教授中国少年读中文外,还要教授他们读写英文,并通过这个媒介,把西方世界的各种知识送到他们手里。这些学校要读《圣经》和有关基督教的书籍。”我所读的学校虽不是“马礼逊教育会”所资办的,但教学大致与此宗旨不差。

影响我一生至深的是内地会。此会是怎样来的?鸦片战争后,基督教和天主教在华的活动,逐渐由五口、沿海、华北,扩张到内地。1854年,英国的中国布道会,派遣传教士戴德生(又名戴雅各James Hudson Taylor,1832~1905)到上海、宁波一带行医传教。因此会缺乏财力从事较具规模的传道工作,戴氏于1857年脱离中国布道会,而自行传教于浙江各地。1865年,他创设了内地会(China Inland Mission),其原则有四:(一)这个会是跨宗派的,任何宗派都可参加;(二)这个会是国际性的,任何国家都可出人出钱;(三)这个会要求传教士和中国人打成一片,生活、起居、衣着尽量地中国化;(四)这个会的主要目标不是招收教徒,而是面向全中国以最快的速度传播福音。

由于戴氏的热诚和才干,内地会成为入华传教最具规模的教团。总部设在伦敦,总办事处在上海。1905年,戴氏在长沙去世时,内地会在中国共有82万教士。去世前不久,他曾到四川去巡视教区,在一条江船中,我碰到过他,很衰老的样子。我最记得的,是他睡在一个很特别的枕头上。枕头中间有个洞,他的一支耳朵就贴在这洞上,大概这样耳朵可以通气。

内地会入于四川省,早在1877年。1895年,在保宁府创设教堂。两年后,英国的一位青年牧师William H.Aldis(1871~1947),奉内地会之派,到安徽省安庆府,学习华文和习俗。历经旅途的艰险,在1898年6月,他到达了保宁。在那时期,一般川人的反教情绪激昂,引起教案多次。凡是官吏,不论品级,都是以教案为头痛的。四川总督也不例外。当Aldis,也就是姚明哲牧师刚到保宁,川督就令全省教士撤离。姚牧师不得不随所有的传教士离川东下。他信心坚强,不惧危险,半年后,又回到四川。

20世纪初年,内地会在巴中县开设了一个福音堂。堂中有数位外籍传教士,延请我父亲作中文教师。父亲有诗云:“炮响天明起着衣,洋堂教授犹嫌迟。我儿何日得知事,睡到邻家饭熟时。”由此可见父亲教书的辛苦和传教士学习的努力。巴中县有城墙,有钟鼓楼,早午晚鸣炮报时,等于是全城人的闹钟。那时代,钟还是贵重之物,非普通人家所能有,表更不用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