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新的英雄、新的创造、新的园地
我们知道,一种新的社会事业,它肇端的时候,常常有着极困难的遭遇,这种艰辛的任务,须要新的英雄来承担。
初期的平教工作,也出现了不少的新的英雄。
第一阶段肇端时期的英雄是苦力,是1917年欧战时侨法的华工。没有他们被外人的虐待践踏,平民教育的问题或者还不能那样早就被提出;没有他们的热心学习,以及受过教育后那种动人的表现,伟大的苦力的“力”就无人去注意,更谈不到去发掘。他们教育了当时的留学生,尤其是教育了我,使我立下了终身从事平民教育的宏愿。我最初到法国去为华工服务,不过是由于士大夫阶级的慈善心情而去的。后来他们不特使我认识了苦力的苦,更使我认识了苦力的力,中国的基础是苦力,这种潜在的伟大的“力矿”一旦被掘发,将会把人类带入一个新的时代。
第二阶段回国倡导时期的英雄是余日章先生。余先生眼光远大,学识渊博,在美国哈佛大学读书时英文成绩为全校之冠。回国后充任黎元洪的英文秘书,黎氏就任总统时,曾请余先生做教育总长。余先生为了能真正做些服务人民的事业,没有去做官,而就任了青年会总干事职。当我回国苦于平教工作无从着手的时候,余先生即很有远见地在青年会内设平民教育科,邀我主持。余先生忠于社会事业,而且常以在野的身份,为中国为民族尽其国民天职。欧战后美总统在华盛顿召开九国会议,先生亦为中国代表之一和蒋梦麟氏等出席会议,各国代表对先生人格极为崇敬。因之会内所缔条约,亦对中国较为有利,回国时,备受欢迎。但“九·一八”后,先生复以国事日急,抱病再度赴美,期美国朝野能真正认识中国,俾得友好互助,共同制日。曾拜会罗斯福总统,请求美国援助中国,半年努力,竟旧疾转剧,卧不能起。病后返国时,各方人士对之颇为冷淡,除家人及一二知己外,无人前往欢迎,世态炎凉,一至于此。当先生垂危的时候,我前往探视,先生仍以平教工作为念,我当时即面告先生,自己愿终身继续先生的工作,借以安慰此平民教育工作的新的英雄。
第三阶段试验时期的英雄是熊夫人朱其慧女士。夫人字淑雅,江苏宝山人,熊希龄先生之元配,生平热心社会慈善事业,对教育工作尤多赞助。民国十二年(1923)春,夫人与陶行知先生同抵嘉兴参观平民教育之试验,深致赞许。嗣即筹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以尽倡导之责。是年8月烟台平民学校举行毕业典礼,夫人莅会发给证书,目睹成千百男女老少的平民,都变为不瞎、不聋、能读、能写的学生,即发下宏愿,誓为平民教育事业终其晚年。翌年至武汉发动平民教育工作,督军肖耀南亦为所感动,夫人的卓绝人格于此可见。夫人虽为旧礼教下的妇女,然其思想周密,驭事审慎以及眼光远大,实中国之伟大女性。夫人对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之筹备与总会成立后工作的策划与推动亟尽心力。夫人为缠足妇女,当筹备会在上海举行时,夫人登台演讲历数小时不倦,与会者多知名之士,如胡适之、陶行知、袁观澜诸先生,对之莫不钦敬。不幸夫人竟于民国十九年(1930)与世长辞。逝世前几日,犹在病中为平教会筹募基金。平教运动失此领导人才,殊堪悼惜!吾人为纪念夫人,除于总会设景慧堂外,并在实验地区设景慧学校,永留纪念。熊夫人的气魄、人格和抛弃个人享受全力为平教工作奔走的精神,实在值得我们敬佩!本校女同学都应以熊夫人为模范。
青年们,中国今后需要的是牺牲自己为国家为人民为民族的人,而不是政治家、军事家。青年们要认识一个民族的复兴,须要有像余日章先生、熊夫人这样伟大的人物。
平教工作,是基于平民需要的创造工作,当在华中、华北、华南各大都市试验推行期间,由于成百成千的男女平民涌进学校,一方面迫使我们补编或改编课本,一方面亦迫使我们创造新的教学工具,新的教学方法。浙江嘉兴香山中学的同志,首先创造了新的教具——幻灯,并试行群众教学法。这种教学法是利用幻灯,先用画片,次为课文,最后教学单字。如一家人吃饭的教材,则先画全家吃饭图,教师先问学生画面所表示的人物与活动,后映“一家人口有男的有女的有老的有少的一同吃饭”的课文进行教学,最后再识单字,等于复习,为时约15分钟,即可完毕教学过程,由已知到未知,极合教育原理。每班学生可多至200人。幻灯教学后,灯光复亮,教师再行领导学生复习,每课教学约40分钟即全都完毕,实为一种经济有效的新教育方法。熊夫人及陶知行先生均偕往参观,极加赞扬。时中华教育改进社所主办之新教育杂志,亦著文介绍,各地采用的颇多。
凭着这种新的工具新的方法,我们又开辟了平民教育的新园地,那就是士兵教育。当平教运动由关内各城市影响到东三省时,张作霖、张学良父子特约前往东北推动士兵教育。我们同意去,因为士兵是有组织的民众,过着集体的生活,进行教学,更为方便。去前准备了100架幻灯,并费了3个月时间,预备教学灯片,共装了75大箱运往备用。到后,先在二十六、二十七两旅进行,时二十六旅旅长为张学良,二十七旅旅长为郭松龄,均为东北之劲旅。工作办法是:选350个军官作导师,以连为教学单位,约150人。教学进行时,张学良、郭松龄都亲自参加。读书声充满整个北大营,两个月后2万人都读完4册平民千字课。因士兵平时生活枯燥,故对学习识字颇感兴趣。嗣后该两旅即组织编辑委员会,发行士兵月刊,士兵均能阅读该刊,营房风气为之一变,大大地改善了官兵的关系。营长连长不是军官而变为先生,士兵不是下属而变为学生,官兵成了师生关系,大家一团和气,从前官对兵打骂鄙视的风气,很少再有了。后来,包头冯玉祥先生、汉口李德邻先生都请我们去推行士兵教育,士兵教育成为平教运动的一个新园地。并且由于士兵识字后,意识觉醒,随后二十七旅及冯玉祥军的革命行动,与此不无关系。因之事实的教训,我们应当重视民众,他们实藏有无限的可能,如果鄙视他们,就不能教育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