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总的领导机构的建立
1923年(民国十二年)5月,正当烟台、嘉兴等城市继长沙后,热烈推行平教工作之际,熊夫人等亲临嘉兴等地参观,确认平民教育至为重要,乃在上海召开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筹备会,我被推为筹备会干事之一。大家当时认为最迫切的工作,是充实教材,改编平民千字课。全国性的领导机构,能在各都市地方性的推动团体多有设立后,组织更较合宜。
到了8月,筹备会方正式召开全国平民教育大会于北京帝王庙,赴会者400余人。大会由熊夫人朱其慧主持,于演讲报告后通过简章,此全国平民教育总的领导机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遂于8月26日正式成立。
总会董事会推熊夫人为董事长,并聘我为总干事。1924年(民国十三年)我就辞去青年会职务,到平教会工作。会所系借熊夫人住宅之一部分,仅三间小房。全年经费3500元,驻会人员除总干事外,另有半个书记(兼任)、半个工友(熊宅工役),一切工作,几全由我一人兼办。但是我仍然很高兴,因为我视以平民教育工作为生命,只要能从事平教工作,什么艰苦都不怕的。因为天下事决不能一蹴而成,一步登天。一个运动须要数十年如一日地继续做下去,才能谈到成就。不过一个运动能够几十年无时不一日千里地蓬勃发展,尤其在兵慌马乱的中国,实在不容易。回想当年平教会初成立时经费困难,领取用费几等于高等工人,我是留学生,如果和中国一般士大夫一样,而没有坚定的信念,是很难长期忍受的,因为受苦易,受气难,任劳易,任怨难。
由于当时政治环境的关系,我的工作曾经被人误解过,有人以为我是借平教会来传教的,也有人怀疑我与苏联有着什么关系。记得有一天熊夫人和陶知行二人来到会所,要审阅全部工作文件。原来他们得到会内打字员的报告(该青年为陶知行外侄),说是我寄外国信件中有Russian字样,其实是那个打字青年之误认,后经熊夫人侄儿将所有英文信件全都译为中文,误会始告冰释。我当时想“士可杀而不可辱”,打算马上辞职,后经熊夫人的鼓励与自己的慎重考虑,为了平教工作,决定仍忍气吞声地干下去。我与熊夫人,是两个时代的人物而相处共事,由于对平教工作的共同信念,一个“肝胆照日月”的青年,终于被熊夫人了解了。
虽然在极端困难的情形下,平教会的工作,仍然有突飞猛进的发展。依赖总会的领导与推动,短期内中国已有半数以上的省份成立了省区平民教育促进会。几十个大的城市都先后建立起推动平教的组织,尤以湖南一省更在各县乡成立平民教育促进会各地分会。
这时并开始注意3万万5千万农民的教育工作。会内设乡村教育部,延请傅葆琛先生主持,划定京兆、保定两区为实验区,积极推动,由城市到乡村,这是平民运动工作范围的扩大。
自侨法华工教育工作起,至平教会总会成立止,是平教运动的胚胎、试验与奠基时期,总结这一时期的工作,有下列两点值得申述:
第一,我们所提倡的平民教育与过去的平民教育有显著之不同。以往的平民教育,多是“贫儿”教育,如贫儿学校、半日学校、夜课学校等。都是带有慈善性质的设施,课本的选用也较随便。我们的工作与他们相比完全两样:(1)是科学的——如字汇、教材、编法、教法,都是经过科学研究,并根据教育原理的。(2)是实践的——不论教材、教具,一定要经过实验,看其是否适用。我们不仅在一地实验,而且要在华中、华南、华东、华北以及华西去实验,以求全国各地都能运用。(3)是正宗的——我们把平民教育当成正宗教育;从事平教工作,不是慈善性的附带性的时办时辍的,而是以平教事业为专业,为终身职志。
回顾中国自所谓新教育兴办以来,留学生从外国带来的教育制度——由幼稚园而小学、中学、大学的教育制度,真是依样画葫芦,毫不问其适用与否。对中国的特殊教育需要,3万万5千万的全民教育问题,却视而弗睹,听而不闻。孙中山先生一再提出对内要“唤起民众”,国民党却没有去从事民众教育工作,尤其是使民众自觉的教育工作。中山先生逝世后,国民党所注意的,是关起门来训练干部,其实比训练干部更迫切更基本的事业,是3万万5千万的平民教育事业。平教会近20多年所努力的,就是此种最迫切最基本的工作,也就是中山先生的“唤起民众”工作。
第二,当时我们的工作,对国内发生了很大的影响。(1)知识分子——许多知识分子尤其是中小学教员,都义务充当平民学校的教师,约计有30万人之多,他们过去与民众毫无关联,因为参加平教工作,接近民众,也就是认识了民众。(2)出版界——如商务、中华等书馆,也各在编行《千字课》,计有50多种,但都以平民千字课为蓝本。更为适应全国识字运动的新需要,各书商对民众读物,也都争先恐后地大量编行。(3)大学教授——开始从事成人平民教育的研究。(4)宗教方面——教会也开始注重民众教育,不过教会的民众学校实是教友学校,目的在使教友能看经典,基督教是如此,佛教也是如此。(5)政府方面——国民党政府成立后,曾定识字运动为七大运动之一,并举办各种民众教育事业。若干重要设施,多有平教会参加协助,如在苏州创办的民众教育学校,就是平教会同志去筹办的,这个学校即现在江苏省立教育学校的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