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民间文艺是农民文化生活的系统表现,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在目前或可以预见的将来,还没有一种新的文艺生活系统能够完全取代它。目前的状况是,民间文艺的发展很不平衡。许多地方口头讲故事的活动,已被看电影和听广播所代替,就是一个明显的事实。但仍有不少民间文艺活在农民中间,甚至有一些民间文艺形式接受现代经济文化的刺激后,获得了更旺盛的生机。南方壮族地区的“三月三”歌圩,西北地区莲花山的“花儿会”,这几年反而盛况空前,不见衰歇。随着旅游事业的兴旺,人们在游览祖国各地的奇险山川和名胜古迹时,也渴望欣赏以口头和书面形式出现的关于这些山川名胜的优美传说,于是刊印成册的风物传说故事畅销不衰。那些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活动,如玩灯、耍狮子等,因农民经济生活的改善,也是规模一年胜过一年。今年我到湖北潜江县去了解农民过元宵节的盛况,不仅看到了那些取材于民间传说的灯彩受到城乡居民的热烈欢迎,还看到表演传统节目的皮影戏,吸引着四乡的农民,以致连续几天场场满座。经济文化的现代化,实际上并不会导致完全抛弃自己民族和地区的传统文化,甚至会促使人们更加珍惜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从而运用现代化手段加以保存和发扬。湖北兴山县就是一个突出例子。这里是王昭君的故里,有悠久的历史文化遗迹,秀丽的自然风光,以及相伴而生的丰富优美的民间传说、民歌、戏曲等。过去自生自灭,并不为众人珍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形势好转,社会安定团结,人民生活富裕起来,群众既迫切需要调剂精神生活,又愿在劳动工作之余,外出旅游,见见世面。具有当地“土特产”性质的民间文学读物格外逗人喜爱。该县搜集整理出版的《王昭君的传说》和《兴山县民间传说故事》,便成为供不应求的热门货了。它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并引为自豪的乡土文学,又是外地旅游者所珍爱的纪念品。就这样在这个大山里掀起了一股“民间文学热”。这是一个很能发人深思的事例。
另一种更为普遍的情况,就是在农村口头文学活动衰落的同时,大量的口头文学作品被人们记录整理刊印,借助新的传播手段再生,获得了更为巨大的生命力。新中国建立后,我们就成立了从事民间文学工作的专门机构,致力于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和推广研究。近几年这一事业得到迅猛发展,各族口头文学中的优秀之作,被记录整理和加工改编,以书面形式出版;有的还被搬上舞台,进入电影电视屏幕,在更大范围内和农民见面。由于农民要看书,看电影电视和听广播,他们围着火塘讲故事的机会少了,从这方面看,民间文学似乎衰落了。可是一些民间文学报刊,发行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份,许多家庭故事化成印刷品之后,飞进亿万农民读者的心坎,像《金德顺故事集》就是一例。从这方面看,目前又可以说是民间文学的复兴,民间文学在现代文化背景上的再生。近年震撼文化界的所谓“通俗文学热”,实际上其中包括着一股“民间文学热”(民间文学较之一般通俗文学更为刚健清新)。西方发达国家也有这种情况。最近由上海文艺出版社翻译出版的《意大利童话》,就是由当代意大利著名作家卡尔维诺选编的一部意大利民间传说故事集,自1956年出版以来已发行两千万册,1980年在美国竟被评选为当年的畅销书。我国各民族间口头文学的丰饶宝藏还远远没有开发出来,随着广大农村文化教育的普及以及民间文学事业、印刷出版事业的发展,民间文学读物在农村中的影响还将进一步扩大,成为文学读物中的一个重要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