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急脚子会”的情形,在前面提到的两篇传说中都有具体描述。传说之一写道:

沔阳城以前过端午节时,有玩“吉雀子”的风俗。就是由六个人,头顶木刻人头像,身穿黄布衫,打着蓝布裹腿,脚穿麻耳草鞋,手拿一把黄旗子,由一人敲锣,到每家每户的堂屋里转一圈就走。据说这样可以驱邪赶鬼。

传说之二描述更为生动:

沔阳城内城隍庙,有三十六个面盔,是木刻脸谱,用青红赤白黑和配成杂色的油漆漆好,盔后插两支野鸡毛,四把带颜色的小旗。盔不是戴在脸上面是盔面朝天,由人顶在头上。人穿黄布对襟短衣,腰间系两块黄布衩裙,脚穿草鞋,手执铜锣一面,四人一队。内中有一个手执红边白质令旗一把,旗中央写一“令”字。三十六人分作九队,到沔阳各地家家跑进去到神前拿个利市(红纸包的礼钱),绕着堂屋走一圈就出来再走第二家。据说这样可以驱厉鬼,逐病魔,人口清吉。这些盔头,有一年因为到沙湖走迟了,被沙湖扣留四个专走沙湖,沔城就只剩下32个了。

我们先撇开传说中的故事,就这里所描述的过去遍及沔阳县全境的上述民俗活动而论,可以断定它就是在中国延续达三千年之久的古代傩文化的遗存,是《论语》所载孔夫子站在家庙台阶上所见的“乡人傩”的变形。

傩是古代一种驱逐疫鬼、祈福禳灾的祭仪,源自原始宗教和原始巫术。在《论语》《周礼》《礼记》《吕氏春秋》等先秦古籍中均有记述。《周礼·夏官》载:

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率百隶而时难(傩),以索室驱疫。大丧,先柩,及墓,入圹,以戈击四隅,殴方良(魍魉)。

这里讲的是举行傩事时,由一人扮演大巫师方相氏,头戴有四只眼的金属面具,掌蒙熊皮,身穿彩衣,执戈扬盾,率领百人之众,威武雄壮地到居室驱逐疫鬼。送丧时也把他们请来开道,并进入墓穴四隅驱殴厉鬼,以便墓室主人在阴间不受侵扰。

为什么要举行傩祭,不用说同古人的鬼神信仰有关,晋代干宝所著《搜神论》依据《汉旧仪》等典籍记述道:

昔颛顼氏有三子,死而为疫鬼:一居江水,为疟鬼;一居若水,为魍魉鬼;一居人宫室,善惊人小儿,为小儿鬼。于是正岁命方相氏,帅肆傩以驱疫鬼。

古人限于他们的科学知识,把侵害人类的各种疫病,想象为与己为敌的疫鬼作祟。因小儿死亡率高,便以为有一种专门祸害小儿的鬼魅。这些疫鬼居人宫室,十分凶顽,于是人们举行傩事以武力来驱除疫鬼,求得平安吉祥。鬼神观念及其信仰活动,自然是幼稚虚妄的,可是由人来扮神驱鬼,而不是向厉鬼屈服,又透出中华先民的刚猛之气。

傩事由朝廷举行的,称为“国傩”或“大傩”;由民间举行的,称为“乡人傩”。傩事活动最初只是一种仪式,而傩祭,属于信仰民俗。在漫长岁月里和其他民间文化事象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延续中发生变异,衍生出傩舞、傩戏以及关于傩的口头传说,由宗教型向世俗娱乐型演化,获得了丰富多彩的形态。中原地区的傩风虽已衰落,而在南方许多汉族和少数民族地区,因与当地原有的巫风结合,却仍有丰厚的遗存。它成为延续两三千年而不消泯的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坚果,引起了海内外学人的浓厚研究兴趣。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断定,沙湖沔阳州的“急脚子”不仅是中国傩文化的遗存,而且是至今较为罕见的一个特殊品种,值得很好地加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