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培与金德顺[1]

刘德培与金德顺 [1]

民间文学虽是民众集体智慧的结晶和众口传诵的不定型的语言艺术,但它的传承又总是借个别口头文学家之口来实现的,不可避免地融合着个人的创造成分在内。因而对那些突出的个别口头文学家的研究,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983年底,湖北省民研会和群艺馆授予鄂西农民刘德培以“民间故事家”的光荣称号,他讲述的四百多篇故事即将选编出版。刘德培老人成了南方汉族故事家的代表。而《金德顺故事集》的出版,又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朝鲜族女故事家的形象,具有首创意义。《民间文学》编辑部前不久召开了《金德顺故事集》讨论会,本期又发表了一组刘德培讲述的故事,这反映出民间文学界对故事家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将这两位故事家加以比较,不但可以更鲜明地看出他们各自的特点,还可以使我们对中国民间文学的传承特点和规律获得一些新的认识。

刘德培现年七十四岁,金德顺现年七十六岁,他们的生活经历都跨越了新旧两个时代,属于同时代的故事家。他们在旧时代都是含辛茹苦的劳动者,是鲜明地代表着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情感的口头文学家。他们两人都初通文化,能从作家创作的书面文学中吸收一定滋养。他们的传承是口头传承与书面传承的结合。这是他们共同的特点。

他们的故事又有着各自不同的鲜明特征。

刘德培和金德顺属于不同民族,生活在不同地区,故事的内容和形式表现出不同民族的生活与文化色彩。刘德培讲崇祯测字故事,金德顺讲东明王的传说;金德顺面对大海驰骋美丽幻想,刘德培则以深山野岭为背景编织故事。但这些还不足以说明他们个人对民间文学的传承特点。

刘德培的故事,完全得之于社会性传承。他因家贫,不到十一岁便出外帮工,做过长工、短工、背伕,四处流浪,足迹遍及湘鄂西十来县,在这宽广的背景上从男性伙伴中吸收故事,因而他的故事不但数量多,而且内容形式复杂多样。在449则故事中,有历史与风俗传说,公案武侠故事、生活故事、童话故事、笑话等等,而以短篇生活故事与笑话最为精彩,透出男性的生活阅历和艺术情趣。金德顺为女性故事家,她的故事多是幼小时从祖母、外祖母、母亲和姑母那儿听来的,可以说是一种母系家族传承。因而她的故事,反映妇女生活的居多,占三分之一以上。故事带有浓厚的幻想色彩,给阴暗的生活涂抹上光明。对人们日常生活情景的观察和描述格外细腻,她讲请客情形,就一碗菜一碗菜地摆出来,可以摆到十来碗。这些都表现出女性的鲜明特征。

刘德培讲故事,多在辛劳之余或给人帮办红白喜事之际,以成年男人为主要对象,主要是为了娱乐身心,消愁解闷。正如他自己所说的:“讲些经文,说一阵笑一阵,百无禁忌。那时不像现在,谁个晓得讲经格外起个什么大用?不过日子好打发些,又顺带晓得些做人理事的心窍。”由于他居住在鄂西偏僻山村之中,所讲故事在旧时代即已定型,新中国成立后又没有受到新的文化生活的巨大冲击,所以他的故事仍保持着较为朴野的面貌。金德顺的讲述对象,多是妇女儿童。这类故事多富于教育性。而她走东家串西家地经常给人讲故事,又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新社会里。新的思想和情感,很自然地渗透在故事里。因此这些故事情调比较明朗健康,所讲的虽是旧时代的人和事,在一定程度上已染上了新的时代色彩。

在艺术风格上,刘德培所讲的故事大都幽默诙谐,含有笑料,“包袱巧妙,智慧的传授和爱憎褒贬的交流往往不见形迹地深藏在包袱和引发的笑声里面”。他不大注意描写形容,而是苦心琢磨怎样把情节编排得更巧妙,人物对话(往往采取诗对形式)设计得更精彩。他讲故事的高明之处是,“比旁人讲得圆范些,又有嚼劲;把时间笑过去了,还不知不觉”,既令人发笑,又耐人回味。金德顺讲述故事的特点则是语汇丰富,善于描写形容,善于渲染色彩气氛,她可以把故事中的山川景物与人情世态,刻画得活灵活现,给人以无比亲切生动的感受。并常常从故事中跳出来,对有关的人和事加以评论,以增强其道德教育力量。他们的故事各有其特殊的魅力,可以使人获得不同的艺术享受。这里除反映出民族文化与性别的差异之外,还同他们个人的生活阅历、生活情趣有关。

这些都说明,不识字的作家和识字的作家一样,他们在民间文学传承活动中,也是有着个人的创造与个人独特风格的。

1986年3月

【注释】

[1]原载《民间文学》1986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