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洪湖革命歌谣的特点与价值[1]

漫谈洪湖革命歌谣的特点与价值 [1]

30多年前,我曾经在洪湖师范学校读书,下乡参加土改运动,采录洪湖革命歌谣,并用“刘毅”作笔名发表过一小部分。1953年我进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攻读,当时我已读到了钟敬文先生主编的《民间文艺新论集》,开始懂得保持民间文学作品原始面貌的重要性,便将直接搜集的这些歌谣再行抄录和整理,保存下来。它是我这半辈子从事民间文学专业的起点,我永远忘不了洪湖水和洪湖革命歌谣。

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些材料显得更为珍贵起来。这次应《洪湖革命诗歌选析》编写组之约,把那未曾发表过的十多首抄出来供大家欣赏研究。并就我的实际感受,谈谈洪湖革命歌谣的一些特点和价值。

洪湖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当地土生土长的民间文艺本来就很丰富多彩,特别是各种民歌、小调,十分流行。大革命时期,党组织很注重运用这些传统民间文艺形式宣传革命,鼓动民众。1929年鄂西特委给党中央的工作报告中就写道:“在工农群众中,最容易发生效力的,是歌谣及一切有韵的文字方面的宣传,多有仿用十二月、十杯酒、闹五更、孟姜女等调,或用十字、六字句的韵文。在许多环境较好的地方,都可以听见农民把这些歌词提起喉咙高唱。”这里就包括了洪湖地区。洪湖革命歌谣的流行,是在当地民间文艺的肥沃土壤上,由我党大力扶植倡导的结果。当时的党组织虽以组织发动武装斗争为中心任务,却又很注重文化宣传,并取得了良好效果。到20世纪40年代,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主张在文艺上用工农兵群众所需要、所便于接受的东西来为他们服务,其实是对我党多年来所做工作的总结,并非凭空提出的意见。在洪湖地区传唱的有一类是其他苏区共同流行的革命歌曲,除了所熟知的《国际歌》之外,就我采录到的,还有《工农革命军》《妇女革命歌》《辛苦农友们》《放脚歌》等;另一类是就地取材,利用当地流行的民间小调,自编新词之作,如《打黄蓬山》《破峰口》《打藕池》《贺龙军》《月清哭夫》《放牛娃歌》等,能够归入“洪湖革命歌谣”之列的应当是这类作品。所以洪湖革命歌谣的主要特点就是就地取材、推陈出新。它们的艺术形式是民间流行的苏武牧羊、孟姜女哭夫、十二月等小调,用这些调子传唱,按这些调子所要求的字句规格编词。

作为“歌谣”,人们所珍视的是它的歌词。在内容上,有的直接引用革命口号,如“推翻一切旧军阀,不怕牺牲要自由”“掉转枪头杀长官,参加红军来革命”,虽在当时起过宣传鼓动作用,但缺乏文学欣赏价值。而大多数作品却是表现了丰富生动的革命斗争生活与思想情感内容的。大体包括如下四方面:

1.倾诉旧社会遭受阶级剥削与阶级压迫的痛苦。诉苦歌本是民间歌谣的传统内容,这一时期因受革命风潮的激发,阶级意识和革命情绪变得更加鲜明强烈,如《贫民歌》。

2.歌唱红军、抒写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如《贺龙军》《红军哥哥到我家》。洪湖人民接触到中国历史上第一支新型的人民子弟兵,对他们唱出了深情的赞歌,至今读来仍觉感人肺腑。

3.歌唱战斗的胜利。当时似乎有一种风气,每取得一次战斗的胜利,人们便情不自禁地要编歌来唱,记述战斗的经过,表达胜利的欢欣。《打黄蓬山》《破峰口》《打藕池》等便是其中的一些代表作。主要内容是纪实性的,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有些词句如“尸骨堆成山,血水流成河”之类,则是借用旧词对激烈战斗所作的一种夸张形容,实际上这些战斗并没有达到那样的规模。

4.亲人牺牲后的慷慨悲歌。如《刘绍南殉难词》《月清哭夫》《十二个月》。广为传诵的《刘绍南殉难词》,一般认为是刘绍南就义时所作,据参加大革命的一位老人对我讲,那是刘绍南牺牲一周年后同志们悼念烈士之作。《月清哭夫》和《十二个月》则是妻子悼念死难丈夫的歌谣,据说月清是刘绍南的妻子,其实是人们的一种艺术虚构。洪湖地区的民间歌谣受戏曲唱词的影响,喜爱假托某种角色来叙事抒情,这类借革命烈士和烈士妻子的身份、口吻来慷慨悲歌的作品便流行开来。它们情真意切、催人泪下,却又慷慨壮烈、正气凛然,将洪湖人民在革命失利遭受巨大牺牲痛苦时所具有的顽强不屈的精神生动有力地展现出来了,虽不免有些哀伤,却感人至深。

洪湖革命歌谣在语言艺术上是很精美的。中国诗歌的传统表现手法,大体都可以归纳在赋比兴之内。一般人都推崇比兴,认为用比兴手法写成的诗才情景交融,意味深长,这当然是不错的。可是因此而贬抑赋体,认为用直陈其事的赋体写诗,一定都是味淡如水,那就有欠公允了。洪湖革命歌谣中很少比兴之作,大都是直叙其事,借景抒情,将真挚热烈的情感倾注在鲜明生动的画面之中,使情景融会,激动人心。《贺龙军》就是代表作之一:

睡到半夜深,门口在过兵,

婆婆坐起来,顺着耳朵听。

在兵荒马乱的岁月,半夜三更门口过兵,老人莫不心惊胆战,害怕灾祸临头,殃及子孙。这里勾画出一幅极生动的又富有典型意义的生活小景。

又不要茶水,又不惊百姓,

只听脚板响,不听人做声。

这位饱经忧患的老人凭自己的耳朵,一下子就判明是什么军队了,于是由骇怕转为惊喜,连忙把儿孙唤醒:

伢们不要怕,这是贺龙军,

媳妇你起来,门口点个灯,

照在大路上,同志们好行军!

不但赞扬了贺龙红军的严明纪律,还表达了劳苦群众热诚拥护红军、军民亲如一家的动人情感。寥寥数语,不足一百个字,却包含有呼之欲出的人物、急剧转折的情节和跃动流溢的情感,用语是那么朴实又那么精当。不但是革命歌谣中的珍品,也是我国各族民间诗歌宝库里千古不朽的佳作。

洪湖革命歌谣过去多散见于报刊。1956年湖北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过一本《洪湖革命诗歌选》,早已停版,而且那个本子所搜集的材料也不完全。我们现在既要广泛搜集,还要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加以校订考核,还其本来面目。20世纪50年代初期,人们的民间文学知识比较贫乏,不懂得对待民间文学要忠实记录、慎重整理的道理和方法,报刊发表的作品一般都不注明来源(口述人、流传地区及有关情况),也不注意分辨忠于原作的记录、改编或新创作的界限。时间一久,就真伪莫辨、来历不明了。例如:

老子本姓天,家住洪湖边;

要想捉到我,除非是神仙。

枪口对枪口,刀尖对刀尖;

有我就无你,你死我见天!

此歌谣现已收入《历代民歌精华》一书,成为洪湖革命歌谣的代表作,只可惜其出处不明。以“洪湖水,浪打浪”起头的那一组《洪湖渔歌》,许多人把它作为洪湖革命歌谣来看待,50年代初期在洪湖地区流行很广,我曾经从乡下农民口头记录过。但它是在洪湖解放后流行的,从歌词到曲谱显然由新文艺工作者做过加工,甚至完全是新创作的,它的来历也须加以考究。现在洪湖革命歌谣已不单纯是一种供人欣赏的艺术品,还成为研究洪湖地区革命斗争历史的一份宝贵资料。尽管许多作品在语言艺术上尚显粗糙,但作为历史资料的价值今后将越来越显得突出。

总之,我们要重视洪湖革命歌谣的美学与科学价值,要更好地搜集、保存和研究洪湖革命歌谣,使这遗响绝唱伴随洪湖地区的光荣革命史迹长留人间。

【注释】

[1]原载谢作华主编:《殷红的诗篇》,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