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讲了编选这部书的意图和方法,下面再谈谈对中国民间故事特点和价值的一些认识。

1.中国民间故事的民族特色

我曾在一篇文章中把中国民间故事的特色简要地概括为三个字,一是“农”字。中国民间故事是封建社会农民群众的口头创作,以农业社会为背景,反映农民的生活与心理,农民的苦难与抗争、理想和追求、淳朴高尚的美德与小生产者的局限性等。它渗透到直接或间接表现人与自然关系及人际社会关系的种种故事叙说之中,使故事中散发出田园诗的意趣。由于故事富于传承性,因而存在于前农业社会漫长历史年代的中华民族的斗争经验和美好心灵,也积淀在故事里。

二是“儒”字。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也渗透到民间故事中来,在它的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上烙下明显印记。体现儒家思想的忠臣义士、清官贤相、孝子烈女,在民间故事正面主人公形象的艺术画廊里占有重要位置。故事表现社会关系,常常以儒家的道德伦理观念作为衡量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故事讲述也具有注重道德教化的严肃风格,这和一些国家里民众讲故事完全是为着“好玩”,风格更为洒脱有所不同。但我们还不能说儒家思想已经完全支配了民间故事。民间故事对儒家思想常有自己的选择和扬弃,如颂扬犯上作乱的农民起义英雄和私订终身的青年男女,就充满离经叛道的精神。

三是“道”字。道教是中国固有的民族宗教,它创立至今已有近两千年历史,对中国历史文化、特别是对民间下层文化有过巨大影响。民间故事也染上了浓厚的道教文化色彩。故事中最吸引人的那个超凡脱俗的神奇幻想世界,就是民众借用道教的神仙观念和种种神秘方术构筑起来的。它包含着我们祖先对自然界及人与自然关系长期观察思索的成果以及对人类无限潜力的自信。同这一内容相适应,在故事的艺术表现上则以景象壮阔、意境幽玄、情趣丰富,透出一种雄健幽深之美。

许多学者认为,中国文化思想的特点是儒道互补,它也贯穿到民间文学之中。但民间故事的道教色彩更为浓重,同其他国家的民间故事相比较,艺术情趣迥然有别。

2.中国民间故事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中国民间故事既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又因在漫长历史年代里,中外故事通过多种渠道有过广泛的交流,因而许多故事也有世界性。前辈学人曾有印度是世界民间故事中心的说法,现在看来虽有些夸大,但世界各国的许多故事源于印度却是事实。佛教在传入中国的同时,就挟带进来了不少印度故事。如煮海求龙女型的《翠鸟》,报恩动物和忘恩的人型的《王小娶皇姑》,其基本情节就脱胎于印度佛经故事。同时中国的民间故事又借中日古代频繁交往的种种渠道传播到日本。日本著名学者关敬吾曾认为“中国民间故事有一半以上与日本民间故事相同或类似”,这种类同主要是日本接受中国故事的影响所致。我国著名民间文艺学家钟敬文所写的《中日民间故事比较泛说》一文,列出了中日相同的故事类型53个,并着重剖析了《灰姑娘》和《老鼠嫁女》两个类型。关于这两个故事的原型,学者们做过不少考证,初步断定《灰姑娘》源于中国唐人笔记《酉阳杂俎》中的《叶限》,《老鼠嫁女》则最先出自印度故事集《故事海》和《五卷书》之中。

对那些著名故事的世界异文进行比较,研究它们起源和演变的“生活史”,是一项具有重要学术价值而且饶有兴味的工作,它构成比较文学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书收录的许多故事类型,都曾被中外学者认真研究过,我在前面曾经提到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的作者丁乃通,他就以七八万字的篇幅,研究过由《公主的珍珠鞋》所代表的云中落绣鞋这一故事类型。故事讲述的是一位公主被妖怪掠走,从云中落下一只绣花鞋,英雄主人公跟踪前去搭救,却被自己的伙伴陷害;后在某种神奇力量的帮助下脱险并与被救的公主结婚,而那位狡诈险恶的伙伴则遭到了应得的惩罚。这个故事被列为AT301型,不仅在世界上有众多异文,而且还在现代西方保持着巨大活力,“其中有一部在美国许多城市、估计同样在世界各地都可看到的西班牙电影,就是这一主题不衰的证明”。丁乃通认为,晋代干宝《搜神记》中的《望夫冈》是本故事在中国最早的文献记载。到唐代,在中西文化交流热潮中因受胡人的影响,形成具有过渡性的异文《岩洞的故事》。从唐代著名传奇小说《白猿记》中也可看出这一类型的影响。中国现代口头传诵的这一故事,包括《公主的珍珠鞋》在内,其形态与上述文本一脉相承。西方关于这个故事的最早文字记录,见于骑士传奇《托切》之中。它可能是在此之前通过一个了解本故事的中国唐代异文的胡人故事讲述者从中国带到西方而传播开来的。

我自己对由《寻找太阳头发的小孩》所代表的AT461“求好运”这一类型的故事做过研究,发现其来龙去脉更为复杂。它原来是由两个相对独立的故事复合而成的,前半部称为“命运之子”,讲一个命运不平凡的孩子屡遭谋害而大难不死,它最早见于汉译佛经《六度集经》中,可以断定源于印度。其后半部为“异域旅行”,讲主人公去远方寻救解脱自身贫苦境遇的法宝,在热心帮助别人的过程中自己终于也获得幸福。这个故事的原型在中国和许多国家早已存在。它复合成为一个著名故事,可能是在南亚佛教文化的背景上完成的。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许多著名故事的深厚文化内涵及其悠长发展史是多么引人入胜,为世界学人所关注。我们相信,它也会激发出接触这些故事的广大读者的深思与遐想。

中国民间故事之所以格外丰富、格外优美,不仅是由于这些故事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之中,还由于它善于吸收融汇世界上其他国家民族的故事艺术,早就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同时中国故事的许多母题又流向海外,丰富了世界民间故事的宝库。

3.民间故事的传统性与现代性

我们这本书选编的都是传统故事,至于“五四”以来直至新中国建立后涌现的革命传说和新民间故事,因篇幅所限均未收入。所以这本书应该称为“中国传统民间故事精选”。传统故事所表现的自然是民众在旧时代的生活与心理。但我们不能同意某些文艺理论家将封建社会的民间文艺等同于封建主义文艺的片面论断。这不仅是因为在每个民族里面,都有相对立的两种民族文化的存在,还由于创造现代经济文化的人们,无法完全割断同传统文化的联系。正如出自美国学者笔下的《论传统》一书中所指出的:“信仰和行为的传统范型具有极大的持久性,甚至比人类设计的人工器物还更为持久;对那些力图抛弃、废除或改造它的人来说,它们并不会完全失去制约他们的作用。”传统民间故事的主人公生活贫苦,处境艰难,可他们却对自己的力量与智慧充满信心,相信善恶各有所报,以同自然社会中邪恶势力的勇敢抗争来改善自己的境遇,在热心救助他人的过程中获取自己的幸福,还有许多主人公不惜以个人的牺牲将群体从巨大危难中解脱出来,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世代相承的美好精神品格的闪现,永远不会过时。《灯花》这篇故事曾将一位遭遇不幸的日本妇女从绝望中唤醒,走向新的生活,就是中国民间故事对现代人仍有精神哺育作用的一个生动事例。在中国,当口述民间故事转换成书面形式之后,立刻又走进千家万户;在西方一些国家,讲述传统故事的活动又悄然兴起,在文学艺术领域,不仅将民间故事改编加工搬上影视屏幕成为一种时尚,还有不少作家借鉴吸收神话和民间故事的艺术经验来创造现代风格的语言艺术作品。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促使他所代表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流派风靡世界的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曾对友人讲,他就是用外祖母给他讲述那些令人毛骨悚然的神怪故事的手法来写作长篇小说的。我们在这部书里选编的蒙古族的《三个聪明的兄弟》这篇故事,所采用的完全是现代推理小说的叙述方式,它在古代印度故事中即已出现,我以为这一类型的民间故事,很可能是现代推理小说的先声。种种事例表明,传统民间故事的现代价值不容质疑,它在人类文化娱乐生活中将长久地保有自己的重要位置。至于它作为一部生动活泼的人民生活与民族文化的“百科全书”,对人文科学所具有的学术价值,则只会与日俱增,越来越受到世界学人的珍视。

【注释】

[1]刘守华、黄永林选编:《中国民间故事精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本书几次加印,并由香港明窗出版社出过简编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