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敦煌变文中有不少著名的民间传说与民间故事,如《孟姜女》《王昭君》《董永》《秋胡戏妻》《孔子项讬相问》《目连冥间救母》《田昆仑》以及本文所要论述的《舜子变》等[2]。它们大都取材于中国古代历史宝库,而又经过口头语言艺术家的锤炼修饰,构成了生动完整、引人入胜的形态,代表了民间叙事艺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和至今尚活在中国广大乡民口头上的许多故事传说的形态十分接近。本文试就《舜子变》的构成及其演变作初步探讨。
舜的故事,以他屡遭后母及弟象的迫害而不死,反而极尽孝悌之道,因而被尧禅以帝位为主要内容。在《楚辞·天问》《孟子》《史记·五帝本纪》《列女传》等古代典籍中均有记载,被后世传为美谈。虽然一般史书免不了都要提到尧舜禅让事迹,但许多学人都已看出它并不是可靠的历史记述,而是饱含文学意味的传说。
这一传说系由神话演进而来。在不断的口耳相传中它没有止于传说,又进一步演化为民间故事。也就是说它经过了神话传说化和传说故事化两个阶段,《舜子变》就是它的最后完成形态。迄今我们还没有发现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比它更丰富生动的近现代异文。
同一民间故事常有多种异文分布于不同时间和空间背景之上,它们的存在并非是一团乱麻。历史地理学派或称芬兰学派的学者们尝试用一种科学方法清理这一团乱麻,发现许多故事构成和演变的脉络都是可以找到的,它们也有自己的“生活史”。斯蒂斯·汤普森在《民间故事概论》一书中告诉我们:
一个研究者使用这种方法所力求达到的根本目的,莫过于完全弄清某一特定故事的生活史。他希望通过分析不同异文,研究有关的历史和地理因素,运用一些众所周知的关于口头传布的事实,找到该故事原型的某些东西,并能较合理地解释该故事在依次产生所有不同异文时所发生的变化。这种研究还将指出它的原型产生的时间、地点以及它发生变化的原因。[3]
追寻口头故事的生活史是一项既使人感兴趣却又颇为困难的工作。本文对《舜子变》的研究即拟参照这种方法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