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与“九头鸟”

凤与“九头鸟”

“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这是一则众所周知的俗谚。“九头鸟”是传说中的怪鸟。它是怎样和湖北人联系起来并带有贬义(奸狡)的呢?其实“九头鸟”就是由凤凰形象演变而来的。

《山海经·大荒北经》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北极天柜,海水北注焉。有神,九首人面鸟身,名曰九凤。”这种有九头的神鸟,也就是凤凰家族的成员。九是中华古文化中的一个神秘数字,古神话中动物的“九首”,极言其生命力之旺盛,是神圣而非妖气的显现。学者认定,它就是九头鸟的原型。但魏晋之后,九头鸟就成了一种妖鸟、鬼鸟,如《本草品汇精要》所载:“鬼车,晦冥则飞鸣,能入人室,收入魂气,一名鬼鸟。此鸟昔有十首,一首为犬所噬,今犹余九首。其一常下血,滴人家则凶,夜间其飞鸣,则捩狗耳,犹言其畏狗也。一名九头鸟。”《荆楚岁时记》还说,此鸟“荆州弥多”,故民间有在正月夜家家槌打床铺、房门或者揪狗耳朵使其狂吠不止来驱赶九头鸟的习俗。

一位湖北籍的台湾学者朱介凡在考证这一俗谚时,着重讲到明代湖北人张居正为相,启用湖北籍的九位御史,以雷厉风行的手段,革除弊端,整顿朝政,“那些受到整饬的贪官污吏,对这九位御史,莫不含恨入骨,因而咒骂‘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如此说来,湖北佬比‘九头鸟’,真是鄂人一段光荣史绩,实非以后讹传那样的用意”[2]。他这一段评说,对我们理解“九头鸟”的文化内涵颇有启发。但对于作为神鸟的凤凰如何演化为“妖鸟”的文化心理转变,却没有谈及。近几年,陈勤建在《中国鸟文化》、陈建宪在《九头鸟:神灵还是妖怪》等著作中已解开了这一谜团。其实早在宋代著名作家欧阳修的《鬼车诗》中,就已开始从中国历史变迁中来寻求这一民俗文化心理演变的线索了。

楚人原有问鼎周室、对抗周王朝的历史。周昭王率军伐楚,最后竟溺毙于汉水之中。“昔时周公居东周,厌闻此鸟憎若仇”,由于周王憎恨作为楚人标志的神鸟九凤,便编造出由庭氏来射杀这只神鸟,使之一首滴血,给人降灾,形象狰狞丑陋,不得不昼藏夜出的传说。楚国不久败亡,楚文化受到压抑,而周文化依托儒家学说,长时期处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地位;楚人尊崇的神鸟,也就相应地备受污辱而成了九头怪鸟了。正如陈建宪所指出的:“从历史上看,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总体趋势是由北向南推进,在到近现代才变为由南向北。当楚国被来自北方的秦国于公元前223年灭亡之后,以楚文化为中心的南方文化就一直被压抑,只是作为一种亚文化而存在。这样,楚人的九头神鸟形象就不可能在全国广泛流传;取而代之的,是经北方文化逐渐改造过的九头怪鸟‘鬼车’。”[3]

随着楚地的历史变迁和楚文化的复兴,九头鸟的形象也被人们重新赋予凤凰神鸟的神圣光彩。早在20世纪70年代,有一位居留台湾的湖北籍人士作自豪的《九头鸟歌》写道:“明祚递传至世宗,官规不整忠良少。……只有鄂人张居正,忧君忧国心如捣。隆庆年间初入阁,有心尽把污尘扫。……为此与人结怨多,被人诅咒九头鸟。”“此鸟蛰居数百年,天下滔滔谁改造?武昌一夕鸟飞鸣,满族政权难自保。九头徽号称鄂鸟,鄂人听了不烦恼。”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武汉的湖北企业曾以“九头鸟”做商标,由于“九头鸟”是对湖北人的贬称,当时曾有人在报上发表文章给予指责。一些湖北学者当即撰文予以辨正,呼吁给“九头鸟”恢复名誉。

金凤凰的形象随着楚文化的衰落,被异文化歪曲成为鬼鸟。当中国历史掀开新的一页,楚文化重放异彩之日,以九凤为原型的九头鸟形象之“改邪归正”,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了。近年来湖北人在北京开餐厅,已经堂而皇之将“九头鸟”的牌子挂在北京街头。这不仅是一种商业行为,更具有深长的文化意味。脚踏实地,昂首云天,“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凤凰或九头鸟的形象所蕴含的这种文化精神,激励湖北人民创造过古代楚国的辉煌历史,相信他们也会用这种精神开创家乡的美好未来!

【注释】

[1]原载《今日湖北》2002年5月号。

[2]朱介凡:《九头鸟传说》,见《中国谣俗论丛》,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4年版,第260页。

[3]陈建宪:《九头鸟:神灵还是妖怪》,《楚俗研究》第2集,湖北美术出版社1995年版,第29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