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孟姜女故事的演变——就《为孟姜女冤案平反》一文的补充[1]
钟敬文先生发表在《民间文学》上的《为孟姜女冤案平反》一文写得很好,材料充实,批驳有力,读后使人深受启发。但关于孟姜女这篇传说故事的演变过程和它的创作方法的特征,似乎讲得还不完全,这里想做些补充。
我以为孟姜女故事的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关于杞梁妻善哭和哭倒城墙的传说,属于它的原始形态,形成时间在汉以前。《同贤记》中所记的孟姜女万里寻夫,哭倒长城的情节,是它的基本形态,形成时间在隋唐之前。《为孟姜女冤案平反》一文,讲了这两个阶段的演变情况。从流传至今的孟姜女故事的基本情节来看,并不是讲到孟姜女哭倒长城,找到丈夫尸骨就完了,还有她和秦始皇面对面展开斗争,投海而死的情节。我以为这是它演变的最后一个阶段,即完成的形态。钟先生的文章完全没有涉及这个阶段的演变情况,不免使人感到美中不足。
新中国成立后,直接从民间搜集整理的孟姜女故事,先后发表过两篇:一是李清泉整理的《孟姜女故事》,编在《中国民间故事选》第一集中;二是张紫晨整理的《孟姜女的传说》,刊于《民间文学》1963年第2期。其中都讲到孟姜女万里寻夫,哭倒长城,找到丈夫万喜良的尸骨之后,秦始皇要霸占孟姜女,孟姜女死也不从。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孟姜女便提出了三个条件。《孟姜女故事》中的三个条件是:要秦始皇给丈夫穿孝三个月;用好棺材安葬,念七七四十九天经;满朝文武都得披麻戴孝。《孟姜女的传说》中,前两条基本相同,第三条变成了要秦始皇跟她游三天海。秦始皇为了跟孟姜女成亲,把三个条件都答应下来,不顾人王帝主的尊严,作了一番丑态百出的表演。孟姜女用这种巧妙的办法一方面体面地安葬了丈夫的尸骨,另一方面又大杀了一下秦始皇的威风,最后便坚贞不屈地投江或投海自杀了。
在研究中国古代神话上作出了很大成绩的袁珂,根据过去的材料,整理了一篇《孟姜女》编入《中国神话》一书,作为“文学小丛书”之一出版,其中也有孟姜女向秦始皇提出三个条件的情节,只不过内容略有不同罢了:除要秦始皇和满朝文武披麻戴孝祭奠万喜良之外,还要造一座长桥,造一座十里长、十里宽的坟茔来埋葬万喜良的尸骨。最后孟姜女便从长桥上投江自杀了。
1978年春天,北京大学的段宝林去山海关访姜女庙,当地的几个老大爷给他讲孟姜女故事时,也讲到秦始皇要娶孟姜女,答应了她提出的三个条件,最后孟姜女还是跳海而死的情节,说海中涌出一个高大的石岛,就是姜女坟等等。
从这几个例子可以看出,至今尚在我国民间广泛流传、家喻户晓的孟姜女故事,是由孟姜女万里寻夫、哭倒长城和面对面同秦始皇作斗争、壮烈投海这两部分构成的。这是它的基本情节,是故事的主干。至于孟姜女投海以后的各种说法,如有的说孟姜女投海以后并没有死,被龙王接到龙宫里去了;有的说秦始皇为寻找孟姜女,用赶山鞭赶山填海,弄得水府不安,于是龙女化作孟姜女的模样同秦始皇成了亲,然后将他的赶山鞭盗走了等等,则是在不同地方流传时所添加的枝叶,不代表这个故事的基本面貌,我们在这里可以不去管它。
如果说,从杞梁妻善哭和哭倒城墙变成孟姜女万里寻夫,哭倒长城,是这个故事形态的第一次大转变,那么,孟姜女和秦始皇面对面斗争,不屈而死,就是它在演变中的第二次大转变了。这个大转变是什么时候实现的呢?有两个材料给我们提供了研究的线索:一是前面提到过的《姜女庙记行》,其中所说的姜女庙、姜女坟这两样实物,显然是和关于孟姜女在秦始皇面前坚贞不屈的传说相互依存的,而姜女庙内,刻有许多明清以来的题诗、题词,可见这个传说在明代就流传开了。二是路工编的《孟姜女万里寻夫集》,在清康熙年间(约1680年左右)刻印的《佛说贞烈贤孝孟姜女长城宝卷》,清乾隆年间(1750年左右)刻印的子弟书《哭城》,以及清同治年间(1865年左右)刻印的《长城宝卷》中,都讲到秦始皇要娶孟姜女,孟姜女提出三个条件,最后不屈而死的情节。有的在三个条件之外,还加上要秦始皇把她的父母公婆宣进朝来加官赠职之类。总之说明这个时代民间广泛流传的孟姜女故事,已有了跟秦始皇作斗争的新情节了。这些通俗文学作品和姜女庙、姜女坟恰好可以互相印证,表明孟姜女故事在明清之前就有了新的转变。宋代郑樵在他的《通志·乐略》中说:“杞梁之妻,于经传所言者,不过数十言耳,彼则演成万千言。”从演成万千言来看,孟姜女故事的情节一定比较丰富曲折。很可能就是在宋代,实现了这种转变,在《同贤记》所记的孟姜女故事的基础上,增添了揭露批判秦始皇的新情节。
孟姜女故事的这种进一步演变有什么意义呢?从艺术上来说,原来的故事只讲到孟姜女哭倒长城,找到丈夫尸骨为止,没有交代孟姜女往后怎么办,结局怎样,有头没尾,不够完整。增加新的情节之后,既有了曲折波澜,也变得完整了,具备了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特色。而最重要的,是主题的深化,将“反对残酷的筑城徭役”进一步扩展为揭露批判最高封建统治者的荒淫无耻,歌颂劳动妇女忠贞不渝的爱情,把反封建的民主精神与革命精神表现得更突出鲜明了。一个威威赫赫的皇帝,为了达到和孟姜女成亲的目的,竟恬不知耻地率领朝中文武百官,披麻戴孝给她的丈夫——一个民夫送葬,最后还是落得一场空,这是对最高封建统治者和整个封建政权的多么辛辣的嘲讽!孟姜女在丈夫被强征服役的情况下,不远万里亲自去送寒衣;丈夫死后,皇帝看上了她,然而她恨死了这个欺压百姓的皇帝,不愿到王宫里去做“娘娘”,却在捉弄那个暴虐无耻的皇帝之后毅然投海自杀,这种坚贞不屈的精神是多么感人!
在这个演变过程中,把秦始皇作为孟姜女的对立面来处理,当然是没有什么历史根据的,不过是人们的一种想象和虚构。但这种想象和虚构有它的合理性。第一,孟姜女故事最初是以秦始皇修万里长城,残暴奴役千百万劳动人民为历史背景的,孟姜女哭倒长城之后,再同秦始皇展开一场面对面的争斗是顺理成章的。第二,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最出名的皇帝。秦始皇的巨大历史功绩,自然是应予肯定的,但从他的阶级本质来说,作为一个最高的封建统治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是专制主义的封建国家的象征。民间传说故事不是历史教科书,人们是把秦始皇作为那些残暴、荒淫的封建帝王的代表人物来看待的。他在故事里是一个“箭垛式”的人物。民间故事里的许多人物形象都有这样的特点,鲁班是能工巧匠的典型,诸葛亮是智慧的象征,包公则是清官的化身。许多事情,实际上并不是他们干的,人们在传说故事里却偏要扯到他们身上。河北的赵州桥,本来是隋朝的一位工匠李春修的,他的名字清清楚楚刻在石碑上,可是《赵州桥》的传说却是讲“赵州石桥鲁班修”,把这个工程作为鲁班的创造来加以歌颂,这是民间传说故事取材于历史而又大量进行虚构夸张所采用的一种特殊手法。秦始皇这个历史人物就这样变成了一个艺术典型,一个封建暴君的代表人物。不仅孟姜女故事是这样,在《水推长城》(《中国民间故事选》第二集)和《十个奇怪的兄弟》(《群鸟学艺》,天津通俗出版社)这些故事中,秦始皇也是一个令人憎恶的反面角色。这两篇童话故事里讲到本领非凡的十兄弟是怎样为了搭救修万里长城的老百姓而同秦始皇作对。他们有的是钢脑袋,有的是长脚杆,有的是大眼睛。秦始皇怕他们造反,抓住他们要砍头,钢脑袋去顶,钢刀砍卷了也没砍掉他一块头皮;秦始皇要把他们丢到海里淹死,长脚杆去顶,他站在海里正好摸鱼;大眼睛老十因为几个哥哥受秦始皇的欺负而哭起来,泪水汹涌,发下大水,于是“一下子把万里长城给推走了。老妖秦始皇也被大水推到海里喂了鳖鱼”。用人们的泪水卷走秦始皇和他修筑的万里长城,比哭倒长城的幻想更为新奇和大胆。它热烈颂扬了劳动人民无穷的力量与智慧,表达出对秦始皇的极端蔑视。它们和孟姜女故事一样,看来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它们脱胎于古代的巨人神话,后来变为以财主、县官等为十兄弟的对手,如山东的《十兄弟》(《聪明的小三》,山东人民出版社),四川的《十兄弟》(《三峡民间故事》,作家出版社),朝鲜族的《六兄弟》(《中国民间故事选》第一集)等。像《水推长城》和《十个奇怪的兄弟》这样,以秦始皇作为较量对手,则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进一步演变的结果。
钟先生在他的文章中很中肯地指出:“这种新主题思想和相应的新情节,一定是传说改作的当时,社会的重大现实反映在群众的意志、感情和想象上的结果。”孟姜女故事的进一步演变,是怎样的历史变革促成的呢?我们只要回顾一下宋元明清这几个朝代的兴衰史,就不难明白了。这几个朝代的农民起义连绵不断:宋代有王小波、李顺起义,梁山起义,方腊起义,钟相、杨么起义,此伏彼起,震撼全国;元末刘福通、朱元璋等领导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元朝的黑暗统治;明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大军攻占北京,逼得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自杀;清代爆发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声势更为浩大,影响更为深远。所有这些农民起义的风暴,不断冲击封建统治的旧秩序,一方面撕破了笼罩在封建皇帝身上的神秘外衣,打破了所谓“君权神授”、“天子”神圣不可侵犯的神话;另一方面提高了劳动人民同拥有千军万马的封建帝王作斗争的勇气与信心,使人民群众在斗争中充分意识到了自己的尊严、力量与智慧。总之,由于不断的农民起义,促使广大农民群众在精神上获得了一个大的解放。孟姜女等故事中把声威显赫的秦始皇作为对立面,让农民在力量与智慧上压倒他,对他极尽揶揄嘲笑之能事,正是这种思想解放在口头文学中的曲折反映。盂姜女故事是充满浪漫主义幻想的口头文学,高尔基曾这样讲到文学上的浪漫主义:
如果在从客观现实中所抽出的意义上面再加上——依据假想的逻辑加以推测——所愿望的、可能的东西,并以此使形象更为丰满,那么我们就有了浪漫主义,这种浪漫主义是神话的基础,而且是极其有益的,因为它有助于唤起人们用革命的态度对待现实,而以实际行动改造世界。
孟姜女等故事中关于主人公和秦始皇作斗争的那些幻想情节,乍看起来有些离奇,实际上是封建社会里身受残酷经济剥削与政治压迫的广大群众渴望推翻这种封建统治的理想愿望的反映。而这种理想愿望的产生,又是与农民运动日趋高涨,封建统治不断遭到沉重打击的客观现实紧密联系着的,浪漫主义的艺术花朵,植根于现实生活的肥沃土地之上。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很长,封建制度和封建意识在社会上的影响根深蒂固。孟姜女故事这样直接把批判的锋芒指向以秦始皇为代表的封建皇帝,表现出强烈的民主精神与革命精神,值得我们十分珍惜。
“四人帮”对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的孟姜女故事曾大肆攻击。江青在天津一手炮制的那份《儒法斗争史讲稿》中就气势汹汹地说什么:“万里长城怎么能哭倒呢?这是十分荒唐的。反动派为什么在这个问题上大做文章呢?说穿了,就是孔孟门徒为了攻击秦始皇,有意给秦始皇抹黑。”当1974年6月19日天津市召开大会宣讲这个材料时,江青还亲自插话帮腔,说:“那么远,她(指孟姜女)怎么去呀?那时候交通又不方便。”“四人帮”一伙发动所谓“评法批儒”,吹捧历史上的秦始皇等“法家”人物,不过是为自己阴谋篡党夺权制造反革命舆论,这个真相已经大白于天下,无须多说了。我们这里要指出的是,自封为“文艺旗手”的江青,居然振振有词地以万里长城哭不倒、古时候交通不方便、孟姜女不可能走那么远去寻丈夫等为理由,将“不真实”的帽子加在一个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民间传说故事头上,其蛮横无知简直令人惊讶。如果他们的这套出奇的“理论”可以成立,愚公那时候没有推土机和炸药,却把一座大山移走了;嫦娥那时候没有宇宙飞船可以坐,却飞向了月宫,岂不是更加“不真实”、更加“荒唐”吗?在江青的“文艺学”里,一切古代神话和传说,一切富于幻想的浪漫主义文学,都将丧失它存在的理由而被一笔抹杀,“十分荒唐”的帽子不是正该戴在他们一伙人的头上吗?“风吹云动天不动,水推船流岸不流”,真正代表了劳动人民意愿的民间文学作品,其强大艺术生命力是任何人都扼杀不了的。它们将伴随着劳动人民的历史推陈出新,永放光彩!
孟姜女故事是一个经历了两千年演变过程,以故事、歌谣、戏曲等多种形式在我国广大地区内流传,并为外国学术界所注目的一件民间文学珍品,我们应对它从各方面做深入的研究,以丰富我国民间文艺学的内容。
1979年11月于武昌
附录
钟敬文先生选刊本文时的“附记”
大约,《为孟姜女冤案平反》论文发展后几个月,我接到刘守华同志寄来的这篇稿子。当时草草看了一遍,觉得尽管他不大明了我写作那篇文章的主旨,但是却给它作了一个有益的补充。打算写点“后记”,把它转给刊物(例如《民间文学》之类)上去发表。但是,那时正忙于别的事情,没有动手办理,就这样一直搁下来。现在紫晨同志编这个论文集,把它收了进去,算是完结了我的一件心事。
至于我当时为什么只把故事转变写到唐代为止呢?(或者说只写到刘同志所说的第一次大转变为止呢?)除了限于时间等因素外,主要由于我写作的动机,是批驳“四人帮”这方面谬论的附和者、应声虫。而他们的所谓论点,主要是:从杞梁妻的拒效吊(或哭夫崩城故事,转为孟姜女哭崩万里长城)是“荒唐无稽”,是由于“孔孟之徒”别有用心的伪造。我针对这种论点,阐明这个故事从春秋到汉魏的不断变化和到隋唐前的大转变(这种大转变的迹象具现在唐代文献中),并评论秦始皇的功罪及长城作用的界限。从我的文章主旨说,这种论述,已经基本上完成任务。至于孟姜女故事在宋以来的发展情节和意义,我虽然也大略知道,但却觉得在这文章里并非论述不可。现在再看守华同志这篇文稿及紫晨同志的《孟姜女与秦始皇》,重新感到,从给一般读者以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意义的角度说,这种补充是有益的和必要的。
钟敬文记
1981.12.20
【注释】
[1]原载顾颉刚、钟敬文:《孟姜女故事论文集》,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