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类学与中国民间文学研究

二、文化人类学与中国民间文学研究

西方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早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就开始传入我国,并影响了我国用现代人文科学方法研究神话、民俗的第一代学人。著有《中国神话研究初探》的茅盾,在写作该书的1928年就承认他是“处处用人类学的神话解释法以权衡中国古籍里的神话材料”。当时他所吸取的主要是人类学古典进化论的方法。

他以英国安得烈·兰的研究成果为例:

兰的方法是“取今以证古”。这就是研究现代野蛮民族的思想和生活,看他们和古代神话里所传述的,是否有几分相吻合。果然研究的结果,证明凡古代神话中一切怪异的记述为吾人所怀疑惊诧者,在现代野蛮民族中方且以为理之固然,日行之而不疑。例如古代神话中一切人兽易形的故事,皆起于万物皆有精灵一观念,而现代野蛮民族正有以为凡物皆有精灵故奉为“图腾”而崇拜之者……[21]

古典进化论人类学派学者用“现代野蛮民族”中存留的原始习俗信仰来证实古代神话的现实基础,至今对神话研究者仍有启迪,成为破译神话内涵的一把钥匙。但他们在研究中往往忽略神话依附于特定时空背景上民众生活心理而构成演变的特点,又存在明显的缺陷。

到改革开放大潮汹涌澎湃的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西方文化人类学论著的大量评介,借鉴吸收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来从事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情况就更为常见了。一批中青年学者还倡议成立了“文学人类学学会”,提出“文学人类学是用文化人类学方法探讨文学艺术,同时,通过文学艺术及其所包含的深层文化内容,进一步研究文化人类学”。对民间口头文学的研究,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据有关学者辑录的1985年—1997年国内文学人类学研究论文汇目,在其中的400余篇论文中,民间文学研究文章就有130余篇,达到三分之一,研究对象主要是神话和故事,如肖兵的《神话是人类与自然斗争的原始性幻想故事》,叶舒宪的《黄帝四面的神话哲学》,宋兆麟的《洪水神话与葫芦崇拜》,刘锡诚的《民间故事的文化人类学考察》,郎樱的《北方民族鹰神话与萨满文化》,张岩的《对孟姜女传说的再认识——我国母系制遗存现象的一次大规模破坏过程》,刘守华的《“羽衣仙女”故事的中国原型及其世界影响》,陈建宪的《中国洪水神话的类型与分布》,黄永林的《“诺亚方舟”与“努哈方舟”——〈圣经〉、〈古兰经〉中洪水神话的比较研究》,刘晓春的《灰姑娘故事的中国原型及其世界意义》,向柏松的《水生型创世神话在现代民族习俗中的沉积》,杨利慧的《始母神:女娲神格的基点和中心》,等等[22]。从这里可以看出,运用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来研究中国各族民间文学,已有许多人做过尝试。还有不少人在自觉运用中有所创造,不是简单袭用某一西方学派的成果和方法,而是融会贯通,开始显现出中国民间文艺学的特色。

下面试以杨利慧的博士论文《女娲的神话和信仰》为例:在中国神话和民间信仰中,女娲是一位声威显赫,具有多种神格的古老女神。其神格的基点和中心何在呢?作者将古典文献记载、口头衍生传说和民间信仰结合起来,进行深入考察之后写道:

女娲神格的较基本性质是始母神,其神格蕴涵的较核心内容是繁衍、滋生。这可能是女娲比较原初的神格性质。从现代资料来看,它也是广大民众情感和想象力之所系。女娲的其他神格,往往始终不同程度地保持着始母神的色彩,甚至以其为基点和中心,衍生出了众多的神话传说。[23]

文化人类学关于母系社会、母性崇拜和生育信仰等的研究成果,构成为上述论断的理论前提,使这一关于中国古代神话的研究成果具有文化人类学的鲜明印记。

在研究方法上,文化人类学十分强调田野调查或田野作业,这种方法除了能搜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之外,更为重要的一点,“在于它们能借着亲身实地的观察与无拘束的深入谈话,使研究者摆脱自己文化先入为主的偏见,而从当地人的观点来看待事物”[24]

关于女娲神话的古典文献材料虽然不少,但这位研究者还是先后两次深入河南、河北两省的乡村进行实地考察,除搜集到有关女娲的大量“活态神话”外,还“亲眼看到当地妇女们的虔诚行为,也深刻地体味到她们的内心活动,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某些重要学术论点”[25]

《女娲的神话和信仰》的作者认为,她虽然主要使用的是“文化人类学(包括民族学与民俗学)”的方法,但“方法的使用往往不是单一的,而需要交叉并行,多学科综合”。如运用文献学知识来处理古文献,运用宗教学知识来考察有关女娲的民间宗教信仰,运用社会心理学知识来分析民众心理等。她还对人类学派古典进化论的“文化遗留物”学说以及功能主义忽视历史演进的理论缺陷采取分析批判态度,坚持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看待民间文化演进的复杂过程。因而能从纷繁的资料分析中引申出较为科学的结论,成为一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西方文化人类学由于长期关注现代不发达地区的原始文化研究,因而积累了关于民间口头文学和民间艺术的丰富研究成果,其中有不少东西值得中国学者借鉴。文化人类学的各种学派有关民间口头文学的原理,虽有许多歧异,但从人类文化发展演进的广阔视野来考察民间文学,从中探求具有普同性的人类文化、民族文化要素,并尊重不同文化形态的价值,这些方面却是一致的;他们所坚持的“田野调查”方法,也特别适合于从事民间文学研究。这就使得文化人类学成为同民间文艺学有着密切关联的相邻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