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民间艺人一席之地[1]

给民间艺人一席之地 [1]

前不久,我和老伴去东湖梅园,在大门内外见到两位捏面人的民间艺人,一位交了150元钱进了大门;一位舍不得交这笔钱在门外摆摊子。这两位艺人靠家传或从小学艺,能够用彩色面团捏出几十种乃至上百种人物、花鸟。我花2元钱买了一对鸟,至今还栩栩如生地停留在我的书房里。他们的巧手高艺,令人赞赏。

在跟他们的交谈中,得知他们因得不到社会的任何支持,处境很困难。“城管”不让他们上街摆摊子,他们想到江汉路步行街去做活,结果被赶了出来。到公园去,得交一大笔钱,弄得日子很艰难。管理市场秩序是应该的,但不应把这些艺人作为一般摆地摊的看待。这两位艺人担心,这些手艺恐怕不久也要像恐龙一样从地球上绝迹了。

作为一个几十年从事民间艺术研究的学人,我深为这一民间艺术面临的危机感到焦虑不安,特此呼吁,请大家珍爱民间艺术!

捏糖人、面人这种民间艺术由来已久,这是一种民间雕塑艺术。搪塑、面塑、泥塑这些民间艺术,用的材料很普通,但要把人物、鸟兽捏得活灵活现,却需要很高明的手艺,因而它是一门艺术,这些艺人也是值得我们尊敬的民间艺术家。他们捏出的传统作品,如“三怕”(青蛙、蛇、蜈蚣),《西游记》中的唐僧师徒,《三国演义》中的刘、关、张等,都富有民族文化色彩,深受广大民众的欢迎。这样的民间艺术,在我国许多地方都受到特别保护,如天津的“泥人张”,河北的“面人汤”,无锡的惠山泥人等。

武汉自古作为一个四通八达的商业城市,本来就缺乏文化底蕴,更应该珍惜这些民间艺术。如果让他们在江汉路步行街有一席之地,能够使海内外客人看到他们精彩的面塑技艺,再买几件具有中国和武汉风味的小玩意回家,岂不是比看那几件铜塑更富有文化情趣?

对民间艺术的保护与珍爱,已成为当今世界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到日本访问,在一个县里就看到民俗博物馆中,将过去民间做糖人的担子和糖人作品陈列在那里,可见人们对消失的这类民间艺术十分怀念。到泰国访问,见到许多地方都有用彩色胶泥捏成的小玩艺出售,游客争相购买,我也买了一大把,可惜没有目睹艺人的表演,留下深深的遗憾。我接待过来湖北访问的国外文化人,他们每到一地,都想买几件真正的地方手工艺品,对全国四处可见的大路货不感兴趣。有一次到五峰县去,实在找不到这类东西,后来只好从一个老太婆那里,买了几双绣花袜底带走。糖人、面人,还有用青草编成的蚱蜢等等,虽然一般人看不起眼,可是越有地方性、民族性的东西也越有国际性。加以保护和发展,肯定会成为武汉街头受海内外游客欢迎的一道文化风景。

这些艺人自然需要提高,在保持传统的同时,也要适应时代的变化,创作一些新的作品。糖塑和面塑的材料要改进,使之更为耐久。保护民间的文化财富,应该说在我国现在已成为共识,但是我们首先应该给民间艺人“一席之地”。

【注释】

[1]原载2004年6月24日《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