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童话的特征和魅力[1]
童话体裁起源于民间口头文学。在脍炙人口的童话艺术中,民间童话占有重要的地位。我国古代没有“童话”这个概念,它是20世纪初从日本直译过来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文化界出于对儿童教育问题的关注,译述外国“童话”蔚成风气。后来一些学者发现,这类故事不但在我国古代许多搜奇志怪的书中早有记载,而且至今在山野农民的口头上广泛流行,“到现在,到处还有民谣、山歌、渔歌等,这就是不识字的诗人的作品;也传述着童话和故事,这就是不识字的小说家的作品”[2]。于是“民间童话”就作为民间故事的一个类别沿用下来。近年也有学者把这类故事称作“幻想故事”或“传奇故事”,但多数民间文艺学家和儿童文学家还是用惯了“民间童话”这个概念,把它作为和民间口头散文中与“传说”“生活故事”“笑话”“寓言”相并列的一种体裁来看待。
童话是一种奇妙的艺术。它单纯而浅近的内容和形式,可以为幼儿园的孩子们所理解,然而富有文学创作经验的作家去试作童话,写出来的作品却往往不合格;儿童文学家为它的精美构思所倾倒;民俗学家烛隐发微,致力于剖析故事中古老怪异的习俗信仰;比较文学家们为探究它们在世界范围内突破种种限制而广泛流动的奥秘,不惜耗尽心力。凝聚着累代劳动者的智慧与情感的民间童话遗产,不仅是孩子们喜爱的精神食粮,也是学术研究的宝库。
民间童话中最常见、最吸引人的一种是以超人的神怪形象为主要角色的神怪童话,人们也称之为“魔法童话”。另一种以拟人的动植物为角色的动植物童话,格外为年龄幼小的孩子们所喜爱。还有一种具有民间传说的传奇色彩,然而童话特征更鲜明的故事,如义和团故事中的《渔童》,鲁班故事中的《借龙宫》等,我们可以把它叫作传奇童话。
我国各族民间童话遗产丰富而精美。如果要从中挑选出十个流行最广、内容和形式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我以为可以提出如下各篇:《找幸福》《田螺姑娘》《灰姑娘》《蛇郎》《青蛙少年》《兄弟分家》《两伙计出门》《狼外婆》《十兄弟对敌》和《小鸡崽报仇》。以上篇名各代表一种类型,每个故事又有多种异文,以至构成一个系统。如《狼外婆》型就有《老虎外婆》《熊外婆》《野人家家》等。
民间童话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