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谜语的学术研究价值[1]
谜语是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少年儿童喜爱的民间文学样式之一。它将知识性、文学性和娱乐性结合在一起,在猜谜这种活泼有趣的游戏活动中,不仅能增长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知识,还可以得到智力的训练和美的享受,它是劳动人民用高度智慧创造出来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口头文学。谜语的教育价值、文学价值,人们都是一致肯定的。但关于谜语的学术价值,似乎尚未见人提起。整理发表谜语,多是着眼于它的知识教育价值。《民间文学概论》中说:“谜语同一切民间文学样式一样,同样受着社会发展的制约,一些反映旧事物和生活现象的谜语逐渐消失(如‘当物’‘轿子’‘人力车夫’),一些表现封建落后意识的谜语被淘汰(如‘佛龛’‘门神’‘香炉’),而反映新事物、新现象的谜语则不断产生。”这段话是说得不错的,但许多人在理解时却产生了一种片面性,以为反映新事物、新现象的谜语才有价值,而将那些反映旧事物和旧生活现象的谜语都作为无任何价值可言的东西弃置不顾,看了觉得十分可惜。
我在一九五八年的采风活动中,曾采录了五百多首湖北水乡和山区的民间谜语。近来仔细翻了一遍,觉得其中许多反映旧生活、旧事物的谜语,虽然作为谜语提供给今天的少年儿童不合时宜,但对于民俗学、社会学、历史学的研究来说,却具有不可忽视的特殊价值。
谜语的对象包罗万象,广泛反映了旧时代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它的特点是,对于同旧时代民众生产生活及习俗信仰有关的许多事物或现象作了具体生动、切合实际的描述。这种描述在其他样式的民间文学中是看不到的。故事、歌谣里都会提到主人公的衣食住行,但不会描述过去人们怎样用砻和碾子整米,用磨子、罗柜磨面粉,怎样用纺车纺纱,手工织布机织布等,谜语中却把这些东西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这不是历史科学很有用的材料么?外国的民俗学博物馆中是很注意搜求这些东西加以陈列保存,传之后世的。人民口头保存的谜语,就是一座活的博物馆。现略举数例予以说明。
1.湖北地区是鱼米之乡,捕捞鱼虾是很普遍的一种副业,在水乡湖区,连几岁的娃娃也会动手捕鱼。谜语中描述了许多捕鱼工具和捕鱼的情形。
收拢一杆笔,
打开一张皮,
一口黑牙齿,
只想活的吃。(网)
这是单人使用,在水面撒开,然后收拢提起的渔网。
四角方方,
落在长江,
双手举起,
眼泪汪汪。(扳罾)
这也是一种渔网,它是方形的,用弓字形的两根竹篙交叉撑起,沉入河底,有支架连接,人在岸上用绳子把它拉起,捕获游进网内的鱼儿,俗称“扳罾”。它是今天仍然随处可见的南方江河岸边特有风物之一。
一条乌龙排过江,
节节里头是竹枪,
开弓来射箭,
白头公子亡。(鱼卡)
这是捕鱼的卡子。卡子用竹筋制成。系在很长的丝线上,沉入水下,封锁江河通道。游鱼饥不择食,误吞卡子,卡子在鱼嘴里突然张开,它们便再也挣脱不掉了。
进去阳光道,
转来路不通,
碰到阎大哥,
死在竹园中。(鱼豪)
这是捕鱼的豪子。它是一种编有倒须的长形篾篓子,施放在浅水中,鱼儿游进去很顺当,进去后就游不出来了,所以说它们陷入绝境,碰到了阎王大哥。
这几样捕鱼工具,都是我童年使用过的,因此对这几则谜语,有一种特殊的亲切之感。它们不但巧妙而又如实地描述了这几样东西的外形特征,还传达出了人们使用这些奇巧的渔具来捕获那些活蹦乱跳的鱼儿时的喜悦欢快心情。
2.我国的纺织业有悠久历史,湖北农家妇女都会纺纱织布,这种家庭手工业情况在谜语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一棵树,十八枒,
又打滚,又翻叉,
又牵藤,又结瓜。(纺车)
这种古老的纺车是人们所熟悉的。谜语既描述了它的结构形状,还用牵藤、结瓜的比喻,生动地表现了人们摇动纺车,将一根根棉花变成一个个线团的情景。
一群白斑鸠,
飞过屋山头,
听见竹篙响,
个个都点头。(牵布)
这里描述的是将纱锭子固定在地上,牵引到织布机的机头上来的情形。它是技术性较强的一种活路,往往要请有技术的师傅来做。
远看像座庙,
近看无神道,
脚踏天花板,
手打莲花闹。(织布机)
这就是“织女”们坐上织布机,脚蹬踏板手穿梭的情景了。前两句写人们对织布机远观近察的印象,后两句讲人们脚手动作的特征,相当生动传神。
从这些谜语中,我们可以看到旧时代手工纺纱织布的全过程,是研究中国古老纺织业发展情形的生动材料。
3.米面加工,现在农村已经普遍实行机械化了。谜语里却保留了过去人们用砻、碾子、石碓、石磨和罗柜等工具加工米面的情形。
黄土砌城墙,
兵马跑四方,
一声轰隆响,
个个脱衣裳。(砻)
关于砻,《辞海》中是这样解说的:“农具名,也叫‘礧子’,用于破谷取米。状如石磨,由上臼、下臼、摇臂和支座等组成。上、下臼的工作面上镶有硬木或竹齿。工作时,下齿固定不动,人力推动上臼旋转,借臼齿搓擦使稻壳裂脱。”谜语中用文学上的拟人手法,把礧子转动给稻谷脱壳的情形描述得充满生活情趣,引人入胜。
黄河一条沟,
沟里水不流,
一只船儿上孤州,
拉纤的说肚子饿了,
掌舵的说饭还没有熟。(碾米)
前两句指的是碾盘上的碾槽,后三句讲牛或驴拉着石磙子在槽里碾米的情形,牛觉得肚子饿了,人们说米还没有碾熟。这种大碾子过去南方农村每个村子都有一两个,它和北方那种小型的碾子不同,也是南方乡村特有的一种风物。
手扳四川高脚楼,
脚踏宜昌旱码头,
连夜放炮荆州响,
雪花飘飘落渔船。(柜)
关于推磨的谜语流行很广,我们就不举例了,这里的柜,是磨出面粉之后,作进一步加工的工具。木柜里吊着一个大筛,人们用脚踏板,撞动筛,筛出精粉来。做面食的铺子是一定要用上它的。其用途并不下于砻,然而连《辞海》里也找不到“柜”这个条目,在书面记载中成了空白,这一条谜语更显得珍贵。
这些东西,现在连偏僻的山村,也难以见到了。谜语中记录了过去人们用繁重的体力劳动加工米面的情形,表现了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一个侧面。
4.在其他手工业生产方面,比较新奇有趣的是这一首:
四四方方一块排,
排在南京带回来,
脱了裤子下水,
穿起裤子上坡。(纸帘)
它以咏纸帘为中心,把手工造纸的基本过程反映出来了。这种手工造纸,也是过去湖北农村的重要家庭副业之一。纸张是我国著名的四大发明之一,纸张的生产,曾遍及我国穷乡僻壤,它对人类文化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关于纸张生产的古老谜语,无疑也是很珍贵的。
5.反映各种社会文化习俗的谜语,数量更为丰富。
四四方方一座城,
八个神仙站八门,
黑脸包爷堵住路,
孔明一到就娶亲。(走马灯)
四四方方一座城,
里扎兵马外扎人,
只听里头刀枪响,
未见杀死半个人。(皮影戏)
过去农村文化生活贫乏,节日里,谁家挂出一盏有着可以转动的故事人物的走马灯,会逗引得孩子们喜笑颜开;如果村里演皮影,那更是方圆上十里的男女老少都要赶来欣赏的。现在电影、电视正逐渐取代了这些东西,然而谜语中对走马灯、皮影戏以及当时人们观赏时惊喜心情的描述,仍然能引起我们许多人亲切的回忆。
有口不出气,
有脚不落地。
白天站屋里,
夜里赶出去。(门神)
关于门神,还有一则谜语是:“秦叔宝,胡敬德,站在旁边认不得。”说他俩原本是熟人,贴在门上,却终日相对无语,也颇有情趣。但我更喜爱前面这一则,它描述了门神的特征,而又流露出一种蔑视嘲笑门神老爷的情绪,并不那么尊崇敬畏。由此可见,随着无神论思想的普及,贴门神的习俗已在向装饰方面演化,迷信色彩逐渐淡薄了。民间文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许多源于古老习俗信仰的形象,逐渐获得了新的美学意义。这是值得深入探讨的一个学术课题。
生在青山半壁岩,
鲁班请它下凡来,
花龙花虎头上戴,
孙子孙女抱在怀。(墓碑)
这是鄂西山区的一则谜语。讲的是石匠怎样开采石块、雕刻墓碑上的图案字迹。鄂西山区的墓碑雕刻十分精致,碑顶多是龙虎图像,栩栩如生,碑文上照例刻着墓主及建碑子孙姓名。在荒山野岭中明清时代的精美墓碑比比皆是。实物和谜语结合,是研究民间美术及墓葬习俗的好材料。
两脚两手,
四眼两口,
普天下都有得,
只有沙湖沔阳有。(吉雀子)
这首谜语所描述的“吉雀子”形象,是我的家乡沔阳所特有的一种奇异习俗信仰。我小时候不止一次地见到过,他们四人一队,戴着狰狞的面盔,着黄色大褂,一边敲锣一边疾走,在每户人家里都要转上一圈,从县城里出发,挨门挨户走遍全县。传说每年过端午节时让他们这样走一遍,就可以驱邪消灾,迎来吉祥。一个只有两手两脚的普通人,却顶着四只眼睛两张口,就是指人戴面盔。这种习俗是怎么形成的?近年沔阳县文花馆编印了一本《沔阳民间故事传说集》,其中选录了有关“吉雀子”的传说,据说原来他们是历史上在洞庭湖劫富济贫,绰号“吉祥的雀子”的一伙绿林好汉,后遭官府杀害,英魂不灭。因是沔阳人,人们便把他们请回家乡,雕像供奉。每年用人顶着他们的头像巡游全县一次,借以消灾祈福。这种习俗自然具有迷信色彩,可是将一伙被封建统治者镇压的“江洋大盗”作为地方保护神来信仰,这中间又表现出一种叛离封建礼教的革命情绪。谜语中所反映的这类奇风异俗,更将引起民俗学者们的研究兴趣。
远看一树蒿,
蒿子上头结仙桃,
有人尝了仙桃味,
万贯家财化成灰。(罂粟)
这个谜语所指的是一种植物——罂粟,它开花结果后炼制成毒害人们的鸦片。谜语不但告诉我们这种植物的性状,还反映了它在旧时代毒害人们之惨烈,以及劳动人民对它的批判态度。
以上十七例,反映了同旧时代人民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习俗信仰有关的一些具体事物的特征,我以为于学术研究都有一定价值。这些东西,随着社会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的发展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在社会变革中新旧事物的新陈代谢是好事情,我们不必为许多古老陈旧东西的消亡而惋惜;但历史科学却要研究过去的全部社会生活,探讨新旧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在历史博物馆中应给这些东西以一席之地。因而除了实物本身具有保存的价值外,谜语中所描述的实物的性状、特征,反映人们在使用观赏它们时的态度情感,也具有特殊意义。作品与实物结合,相得益彰,可以借此更好地了解当时社会文明发展的水平。
谜语中以天地日月、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为对象,以常见瓜果菜蔬、飞禽走兽为对象以及以人的四肢五官等为对象的作品,是普遍性较强,生命力也较为永久的一部分作品;而以人们物质文化生活中的一些事物或现象为对象的谜语,则地方性比较强,只能为一时一地的人们所了解,本文所列举的有不少是这方面的例子。它们适应的范围有限,不适于在更大范围之内推广,因而公开发表的机会极少。关于“吉雀子”的谜语,外地人是怎么也猜不中的。正由于它反映了某些地区或民族生活中的特殊习俗风物,从学术活动着眼,就更值得我们去着意搜求了。
总之,在民俗学等等的研究上,我们不仅要重视利用民间诗歌、民间故事传说方面的资料,还要重视谜语的特殊价值。
我们提倡采录反映新生活新事物的谜语,以丰富人们文化娱乐生活,自然是应该的;也须注意保存那些反映旧生活、旧事物的谜语,以作学术研究的参考。在我国民间文学事业正向纵深发展的今天提出这类搜集整理和研究上的薄弱环节,开拓一些新的活动领域,我想是应该的。
1982年10月
附记
在跨入新世纪以来全国强劲施行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工程中,湖北省先后涌现出丹江口市伍家沟民间故事村,丹江口市吕家河民歌村和宜都市青林寺谜语村等著名的民间文化之乡。青林寺位于湖北宜都市高坝洲镇境内,其村民擅长于制谜猜谜,痴谜成风,几乎人人能说谜语,全村男女老幼,随时随地都能相互比试自己的得意之作。据调查,掌握谜语30至100则的占全村人口的15%,掌握100则以上的占该村人口的5%。2002年被湖北省文联命名为“湖北省青林寺谜语村”。2003年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谜语村”。2006年“青林寺谜语”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之中。
2021年9月
【注释】
[1]原载《民间文学》1983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