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重谜团有待破解

重重谜团有待破解

有关在武当山发现“寄死窑”的消息经《湖北日报》《长江日报》《北京青年报》等传媒披露后,产生了热烈反响。《湖北日报》又接连报道了在鄂西北其他地方存在此类民俗文化遗址的消息,如郧县五峰乡,那一带没有石山岩壁,人们就用青砖砌成窑洞,叫“参洞”,传说也是古时候有过这样的习俗:老人到了60岁,儿女们就要将他们送进洞里,留下三天食物,三天后将通气孔封死,让他们死在洞里,随后再正式安葬。后世人们不敢把这些砖用在房屋上,认为不吉利,便把它们拆下来用于修厕所和猪屋,至今在许多人家里还可以见到。自然也有相关的传说活在人们口头。

通过考察,证实了传说故事中的“自死窑”或“寄死窑”确有其物,似乎也确有其事。但一连串的谜团仍然摆在我们面前有待破解。

查阅人类学和民俗学资料,关于丧葬习俗,有土葬、火葬、天葬、水葬、悬棺葬等,却未见有人提到将老人送进这样的“寄死窑”让他们活活冻饿而死再行安葬的记述。唐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提到古印度有一种将老人“驱弃于野”的“野葬”习俗,《弃老国》的传说故事即由此而来。那么,鄂西北的“寄死窑”是不是就是这种“野葬”习俗的遗留物呢?

据西方人类学家考察,在一些原始部落中间,确有“遗弃或杀死老人”的现象存在,那不是出于他们的残忍心肠,而是恶劣的生存条件迫使群体不得不采取的措施。就中国总的情况而论,周朝就有了敬老并厚葬老人的习俗。春秋战国时期,老人的智慧谋略在众多诸侯国争霸争雄的激烈争斗中大放异彩。姜子牙80岁当宰相,民间至今传为佳话。到汉代,官家给年满70岁的老人赠送“鸠杖”以示祝贺,敬老习俗完全确立。在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下,竟然还流行过如此野蛮落后的“自死”或“寄死”习俗,很难使人相信。如果确实存在这一习俗,直到唐代才得以转变,那就只能用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来解释了。

还有一个谜团是,老人用智慧为国家破解难题的这个传奇性故事与相关习俗之间的联系究竟怎样理解?口头流传的故事如同树籽一样,随风飘落下来就可在当地生根,并开花结果。董永的故里、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里在全国都有多处,人们在口头传说这些故事的同时,还不断附会生造,弄出有关的遗迹和景物来寄托自己的爱憎情感。本来在通常情况下是从遗迹生出故事,但也有反过来从故事里生出遗迹的事例。民间文学和民俗文化中存在的这类虚实杂糅的情形,须经深入考察,方能辨明真相。就上述由老人智解难题而废除弃老习俗的这一故事而论,它已是一个世界性的著名故事类型,在许多地方特别是在亚洲拥有众多的同型异文。鄂西北的《斗鼠记》,其叙事形态与之大同小异,完全可以断定是同出一源的地方异文。其源头在哪里呢?源头就是印度佛经中的《弃老国缘》。《弃老国缘》见于《杂宝藏经》,北魏时由西域僧人吉迦夜和昙曜译成汉文。佛经故事借助佛教信仰在中国广泛传播,影响深远。我很怀疑“寄死窑”这样的民俗遗址,可能是从印度佛经故事中生发而来,如同一些地方的“梁山伯墓”“董孝子坟”那样。不过这只是一种推测,它的来龙去脉究竟怎样,还有待通过更科学的检测考辨加以证实。

尽管谜底还没有找到,但“寄死窑”遗址和相关故事传说的发现之具有重要价值却是可以肯定的。这一发现的重点其实在传说故事上头。由于人们从一些重大历史事件中认识到“老人是个宝”,从此以“敬老”取代了古代的“弃老”习俗。这一对待老人的社会心理与习俗的大转变,成为人类文明进展的伟大成果之一,并给予我们现代社会生活以深刻影响。民间传说须依托于实有的人或物之上,方能具有可信性而获得有力传播,“寄死窑”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传说核”。它促使相关传说在许多地方传承不息,“老人是个宝”的理念深入人心,孝养老人的风气蔚然不衰。这样,它就成为值得我们珍视和称道的民族文化优秀传统了。

【注释】

[1]原载《民俗研究》2003年第2期。武当山一带居民俗称的“寄死窑”,因方言谐音的差异,也有写作“自死窑”或“寄尸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