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的丰硕成果
“加强研究”一直是民间文艺家协会的一项重要任务。进入90年代以来,在全国范围内的民间文学研究活动趋向低落的情况下,我省仍然有新的突破。一是1993年至1999年,协会举办了三次楚俗研讨会,论文由方培元主编,出版了《楚俗研究》三辑。它是在湖北省、湖南省与荆州市民协联合举行的三届楚俗研讨会的基础上选编而成的,共收论文约200篇,以我省作者为主。它对荆楚民俗的各个侧面都进行了有益探讨,其中也涉及湖北的口头文学与民间艺术,它以光耀中华的楚文化作为背景,开拓了楚文化研究的一个新领域,正如省文联主席周韶华在题词中所称道的:“筚路蓝缕开新宇,众采博纳铸楚魂。”因而受到学术界的好评,成为我省民间文化研究上的一项重要成果。
二是以高校学者为主体,出版了近20种民间文学理论专著。如刘守华的《道教与中国民间文学》、《民间文学导论》(与巫瑞书合编,获全国高校教材一等奖)、《比较故事学》(国家教委课题)、《中国民间故事史》(中华社科基金课题),李惠芳的《中国民间文学》(教育部新编重点教材),陈建宪的《世界民俗学》(译作)、《神祇与英雄》《神话解读》《玉皇大帝信仰》,黄永林的《郑振铎与民间文学》《中西通俗小说比较研究》,林继富的《西藏节日文化》,饶学刚的《苏东坡在黄州》,田发刚的《鄂西土家族传统情歌》,曹毅的《土家族民间文学》,龚发达的《夷水古风》,费杰成的《鄂南民俗撷论》,肖国春的《沔阳民间艺术》,韩致中的《伍家沟村民俗与研究》,冯骏祥主编的《兴山民俗》,廖康清主编的《鄂西民俗志》,冯道信的《论楚歌》等。高校会员已承担和正在进行的民间文学全国性研究课题共达6项,在今年举办的全国首届民间文学艺术著作山花奖评奖中,我省刘守华、李惠芳、陈建宪、韩致中、黄永林、田发刚6人的论著,分获一、二、三等奖。这几项指标在全国均居前列。从这里可以看出,尽管这些年民间文艺研究因遭遇种种困难而不景气,我省在这方面仍呈现深入发展态势。总起来看,湖北民间文艺事业的发展在全国仍处于先进行列之中。
从1991年开始省文联举办文艺明星奖以来,民协会员中先后有刘守华、王作栋、王老黑、周濯街、陈建宪、李征康6人因成绩显著而获得奖励。这6人代表着几个不同领域,显示出我省民间文艺工作者在我省文艺事业中的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