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脚子”这种傩俗在沔阳虽未向戏曲演化,却生发出一些传说故事来,它们是沙湖沔阳土生土长的口头文学,为其他地方所未见,颇有研究价值。传说学告诉我们,民间传说常以解说人们熟知的某种具体事物或现象之由来的方式展开叙述。这种解说就其历史性而言,往往是有虚有实,虚实掺和。有的确实记述了某种事物现象的由来而具有历史价值,有的则是随意附会的艺术虚构作品。关于傩神起源的传说大都属于后一种情况。各地流行的傩神起源的传说内容不一,具有很强的地方性。有一种说法是,一男一女两副面具所代表的傩神——傩公傩母是洪水滔天淹没世界后再造人类的伏羲和女娲。用洪水神话来解说傩的起源,表现了对傩神的尊崇。这一说法流行于南方苗族地区。湖南有一种说法,以洞庭湖为背景,称傩公傩母是宋代农民起义首领杨幺和他的妻子苏月英。故事梗概如下:

北宋年间,仁宗无道,杨幺在洞庭湖聚众造反,朝廷震惊,派牛皋围剿,因得仙人铁草鞋,踏水如履平地,一举灭了杨幺,斩其首级抛入湖中。杨妻苏月英悲愤自刎,倒入湖中。后湖水冲走他俩的头颅,漂至远乡一渔人的“转”(一种捕鱼工具)中,渔人抛弃而又复至,一连数次,便只好将其置于岸边。后被两个牧童将头颅放到岩洞中供奉起来,有求必应,影响日渐扩大。随后人头腐烂,换用木偶代替。一日皇帝母亲病重,医治无效,派人祭供这两个头颅而病竟愈,皇帝大悦,给予封赏,封二木偶为“傩爷、傩娘”,并赐给铜锣、玉鼓、金牌、朝笏、师牌、师刀等法器。从此傩坛名扬四方。[3]

沔阳古时就位于洞庭湖滨,沔阳流行的关于“急脚子”的传说都以洞庭湖为背景。传说之一讲的是六个从沔城出去劫富济贫的江湖好汉被官兵围困,于端午节投洞庭湖自尽,百姓将他们刻木为神加以供奉,后被在湖南做大官、经洞庭湖回家乡的清代沔城人陆建瀛带回来放置庙中,遂成为“吉雀子”。传说之二讲的是清代一位王爷巡视洞庭湖,被“凶魔”兴风作浪,阻止舟船前进,王爷派人下湖打捞起三十六个面目狰狞的盔面,把它放在沔城城隍庙里,于是兴起了玩“吉雀子”的习俗。由于这些英雄好汉投湖是在端午节这一天,打捞面具是在端午节前,沙湖沔阳玩“急脚子”便选定五月初一出发,五月十五才回县城,成为端午习俗的一部分了。

据《沔阳县志》载,沔阳也有传说岳飞擒杨幺时,弃尸湖中,化为面盔,被人捞起成为“急脚子”的。看来在洞庭湖周围,将杨幺附会为傩神的情况颇为普遍。

傩事活动古已有之,用宋以后的杨幺等英雄好汉被害,头颅显灵,引起某一位大人物的注意这类传奇故事来解释它在沔阳的发端,这只能是一种附会虚构。但这一构想自有其特殊的思想与艺术价值,除去枝节差异,以上传说的核心情节都是江洋大盗或草莽英雄被害后在洞庭湖显灵,被民众所崇奉,于是传下他们的头像(面具),成为驱邪赶鬼的傩神。我在《沔阳民间传说故事集》的序文中说,玩“吉雀子”虽是一种迷信,“但人们把封建统治者镇压的‘强盗’作为地方保护神来信仰,这又表现出一种叛离封建礼教的革命情绪”,现在看来这一论析似乎仍可成立。除了杨幺战死洞庭湖之外,沔阳渔民陈友谅也曾在洞庭湖与朱元璋激战,演出过一幕震撼神州的壮烈史剧。人们在口头传说中将他们的英灵附会为傩神,虽不能说是有意识地歌颂农民斗争英雄,却不能不承认在“信鬼而好祀”的楚人原始宗教心理中不自觉地融入了对这些英雄好汉的崇敬之情。

遍及中国南北方的古老的傩文化,究竟何时传入沔阳?《沔阳县志》引述的调查材料称,是明代成化年间的南京户部尚书傅颐(沔城人),以三国时的英雄好汉为模特儿,用桃木雕成四十五个面盔,交给一位姓蔡的秀才,由他兴起走村串户玩“急脚子”的习俗的。但民众不理会这些,仍凭借浪漫主义想象传述着寄托英雄好汉英灵的神奇面具的故事。江汉平原的民间文化中,既保留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古朴因子,又在近现代社会大变动的背景上,孕育出一些民主的革命的成分,促使传统文化事象出现新的变异。关于“急脚子”的习俗和传说,便是一个有趣而且颇具代表性的事例。

傩文化是一种古老的民间文化,现在竟成为海内外学人文化研究的热点之一,这种情况不能不令人深思。我想它至少由如下两方面的原因所促成:一是人们在大步迈向未来的同时,也渴望更深入地了解过去,用现代科学成就揭开人类历史文化进程中的种种奥秘;二是现代文化发展的多样性,要求不断从传统文化中吸收新的营养以丰富自己,当代世界文化潮流在一定程度上显露出返朴归真的趋向就表明了这一特点。正是基于这样的文化背景,傩文化中古朴原始的面具,才在当代人的心目中又成了蕴含现代风格的艺术品,这对我们从事民间文化的研究与开发是有启发意义的。

【注释】

[1]原载方培元主编:《楚俗研究》,湖北美术出版社1993年版。

[2]《吉雀子》(一),张中英讲述,流传沔城一带,肖作玉采录;《吉雀子》(二),流传仙桃一带,符其实采录。因采录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受当时民间文艺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调查尚不够深入细致,作品还比较粗略,但具有宝贵价值。

[3]李子和:《信仰·生命·艺术的交响——中国傩文化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7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