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头文学中涌现的一项奇观

口头文学中涌现的一项奇观

湖北各地,大都有自己土生土长的机智人物故事,活跃在口头文学中。下面就是我整理出来的一个初步名单:武汉市——贱三爷,汉川——何三麻子,孝感——熊春高、陶三爹、张世谋,黄陂——江二伢、韩光斗,大冶——张衡益、柯月亮。应山——明聪,应城矿区——盛老九,大悟——蒋满爷、淳癞痢,咸宁——钱六姐、冷金球,嘉鱼——吉二爹、肖德儿,通山——谭振兆、焦四银,蒲圻——赵老二,崇阳——黄天育、高陵、毛篾匠,阳新——成仙物、石文斗,通城——张十伢,红安——卢世运,麻城——喻良、汪有才,英山——闻筱缉,蕲春——陈细怪,广济——肖光际,天门——徐苟三,沔阳——费散人、柳炳元,京山——谢安三,荆门——苏高德,公安——魏国贞,松滋——周结巴、李机明、张代刀,宜昌——徐三爹,五峰——杜老幺,长阳——向远耀,兴山——文三猴子,秭归——邓仕堂,光化——庞振坤,宜城——董叫,随州——张德、胡三麻子,保康——于而温,南漳——刘文相、王左宾,谷城——王老二,郧西——金不换,建始——陈贤方、李大怀、樊老三、罗兰娇,恩施——孙宝,咸丰——陈二郎、杨滑二,鹤峰——周三甲、陈阳盘、罗二娃,来凤——覃二……

这六七十人是影响较大,故事较多,也是被发现较早的。目前这个名单已扩大到100多人。

他们中间,有半数以上是给地主帮工的农民,其中最有光彩的两个人物是鄂西的杜老幺和鄂南的张十伢(张老十)。其他劳动者中间的机智人物,则以武汉市的贱三爷、应城膏矿的矿工盛老九和松滋的剃头匠张代刀的形象最富有特色。咸宁的钱六姐,以吟诗联对充分表现出女性的机智幽默,可以说是湖北的刘三姐。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一大批富有正义感和谋略的文人形象涌进这个行列。其中鄂东的陈细怪、肖光际、卢世运等几个人物的故事最为出色。

机智人物形象的构成,大都有自己的生活原型,这里略举数例:

杜老幺,据说是清康熙年间或乾隆年间人,出生于五峰县红渔坪、白谥坪一带。生父家贫,过继给大户人家,因遭歧视,从九岁开始就自谋生路,先后干过各种活路,走南闯北,到过许多地方。爱说公道话,打抱不平,后来参加当地的农民起义军,下落不明。

张十伢,生于通城爆竹岭,以流浪帮工为生。死后埋在太平坳石山脚下,坟前是条大路,来往行人不断。由于他生前聪明机智,专为穷人说话,跟权贵作对,人们路过坟前便铺上几块石头,以示怀念,所以至今留下一个满是石头的大坟堆。

谭振兆,通山县大畈白泥乡人,生于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卒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胆子大,爱打抱不平,替穷人打官司,一共打过13场官司,留下许多故事。

费散人,据《沔阳县志》提供的材料,本名费中权,明末生于沔阳。祖父费尚伊,在明万历年间,官至“兵部给事中”,因不满朝政,辞官回乡隐居。费中权受其祖父影响,“性任诞不羁”,自号“散人”。

闻筱缉,英山县金铺孔家坊人。生于清咸丰癸丑年(1853年)二月三日,父兄均为官吏。他应试落榜,不满官场黑暗,“日以诗酒怡情”,于是和费散人一样,逐渐演变成民间口头文学中的一位机智人物了。

肖光际,据《肖氏宗谱》记载,生于1781年,卒于1864年,本是一位才华出众,“优于才,邃于学”的才子,却因出身贫贱,屡试不中,终致名落孙山,便回乡办学堂,“远近争师之,一时知名士,多出其门下”。他作的许多具有民主思想的通俗诗文,一直流传至今。

钱六姐,据《咸宁县志》《钱氏宗谱》记载,她出生于三代官宦世家,因在兄弟姊妹中排行第六,故名六姐,生于明弘治己酉年(1489年),卒于明嘉靖甲辰年(1544年),以对诗方式嫁河南光山县举人李宗乾为妻。《钱氏宗谱》称她“七岁能诗,名与兄齐”,“生有奇才,诗词歌赋无不通晓”。宗谱上至今保留着她的五首诗,钱家大湾还存有“六姑妆楼”等遗迹。

他们的生平,或有文字记载可考,或有口头传闻及尚存遗迹予以证实,实有其人,是可信的。关于他们的故事,有的在一县或几县之内较大范围中流传,艺术概括的程度较高。如徐苟三的故事流行在江汉平原,陈细怪故事流行于鄂东皖西,贱三爷的故事流行在武汉市及其周围城镇。有的则在较小范围之内流传,如柯月亮的故事,主要流行于大冶县西北角的保安、曙光、黄金湖一带。至今还没有发现一个为湖北全省或大部分地区人们所熟悉的机智人物典型,如同阿凡提之在新疆地区一样。人们所津津乐道的是他们当地土生土长的机智人物的言行。尽管是明显出自虚构的流行故事,也要把它归在自己所熟悉的人物身上。

这些故事的主人公大都实有其人,而故事内容却并非实有其事。考察这些作品的创作过程,大体可区分为实有其事、真假掺和及纯属虚构这三种情况。

第一、二两种情况在实际上是很难区分的,但从机智人物故事的特点来看,第一种情况很少。第二种情况较为普遍。和一般传说的构思方式不同,人们并不是以尊崇的心理、严肃的写实手法来记叙主人公的显赫功业与崇高言行,而是以诙谐幽默的调子来讲述他们种种机智不凡而又有些滑稽可笑的故事。从人物的实际言行中取其一点,加以放大渲染,强烈夸张,合理想象,不仅是允许的,也是保持它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艺术特色所必需的。钱六姐能诗善对实有其事,但像“稻草捆秧父系子,竹篮装笋母抱儿”“劈园竹,箍扁桶,装东装西;锯直木,打弯船,行南走北”这样俚俗生动的对子,难以设想是出自一个大家闺秀之口。至于讲钱六姐在公堂上推开自己的丈夫,女扮男装去审状元,并用下面四句诗:“小小状元郎,临死还嘴犟,打发见阎王,阴间告老娘”,将践踏人命的状元打进死牢,就更明显是出自口头文学家的生动想象了。像这样真假掺和、虚虚实实的故事,实际上构成了湖北机智人物故事的主体。它们在艺术上最生动活泼,富于湖北地方特色。它们既摆脱真人真事的局限,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艺术概括,具有较深厚的思想生活内容和生动完整的艺术形式;在艺术加工时,又依据了人们所熟悉的原型,吸取了人们感到亲切的地方实际生活与历史文化材料,因而显得新鲜活泼,不落俗套。

纯属虚构的故事,最明显的例子是将一些在广大时间空间范围内流行的故事附会到某一个机智人物身上,形成真人假事。这样的流行故事有“扯谎架子”“半文铜钱告县官”“被角写字打官司”“夏天穿皮袄写状词”“给东家看门”“两头哭”“论斤买缸”“改磨整石匠”“整驼子”“猫和瓢”“一生用不完的破篾箩”等。

“扯谎架子”见于兴山文三猴子故事、汉川何三麻子故事、随州胡三麻子故事、鹤峰陈阳盘故事和贵州的阿方(或阿谎,即谎张三)故事之中。

“半文铜钱告县官”的故事,我是从王作栋记录的杜老幺故事素材中第一次看到的。当时曾为它的精巧构思赞叹不已。后来才发现,它是一个流行很广的故事,同时又见于秭归邓仕堂、建始李大怀、保康于而温、沔阳柳炳元和通山焦四银等人的故事之中。

“被角写字打官司”见于兴山的文三猴子故事、阳新的石文斗故事和松滋的李机明故事中。

“改磨(或改石磙)整石匠”的故事,见于兴山的文三猴子故事、广济的肖光际故事和嘉鱼的吉二爹故事中。

“夏天穿皮袄写状词”,见于红安的卢世运故事、应山的明聪故事和公安的魏国贞故事中。

像这样把同一故事归于许多人名下的事例,在机智人物故事中是很普遍的现象。

上述故事从何而来呢?目前还难于作出准确的回答。但可以指出一个重要事实:它们大多早已见于中国著名的徐文长故事中。1938年王忱石编的三本《徐文长故事》中所收的《被角写字》[2]《玩弄石匠》[3],即“被角写字打官司”“改磨整石匠”。1960年以来,浙江的几位民间文学爱好者搜集整理的《徐文长的故事》中,《该当何罪?》[4]那一篇,基本构思和“半文铜钱打官司”相同。徐文长(1521—1593),名渭,浙江绍兴人,是我国明代杰出的文学家和书画家。他多才多艺,但生活道路坎坷,备受迫害歧视,所以晚年蔑视权贵,同情平民,诗文中流露出对世道愤恨不平的情绪。由于他言行奇特,便有不少关于他的趣闻轶事生于民间。久而久之,人们把许许多多情趣健康或情趣低下的滑稽故事都附会在他的身上,把他变成了一个汉族机智人物的艺术典型。他的故事,经过口头与书面形式的广泛传播,在我国城乡达到家喻户晓的地步。《被角写字》《玩弄石匠》《该当何罪?》等篇,放在徐文长名下,显然不可能是实有其事,只能是出于附会。但早已作为徐文长故事流行于民间,它不大可能由湖北的某一个机智人物身上跑到徐文长身上去,倒极有可能由湖北的口头文学家把它从徐文长那里搬到杜老幺、文三猴子等人身上来。

那个“夏天穿皮袄写状词”的故事,最早见于一个清代笔记《虫鸣漫录》中,主人公是一个恶讼师,因贪贿而生出狡诈伎俩。民间文学中却借来以之赞颂民众所喜爱的人物。

还有一个“两头哭”的故事,流行的范围更广大。它讲一个在财主家帮工而富于机智的人物,为了报复财主的虐待,便谎称东家捞鱼淹死在河里,骗得他家里老婆孩子哭天喊地下河搬尸;回头又谎称家里失火烧得精光,骗得东家也号啕大哭起来。接着两方见面,哭笑不得。这个故事在湖北广泛流行,见于沔阳的徐苟三故事,嘉鱼的吉二爹故事和肖德哥故事,汉川的何三麻子故事,咸丰的陈二郎故事,鹤峰的周三甲故事之中。它也流行在与湖北邻近的一些省份之内,如河南庞振坤的《劝父》[5],把上述基本情节用在父母身上。贵州布依族中有两个机智人物,一个叫甲金,一个叫卜当,甲金故事中的《总有一天要对着哭》[6],卜当故事中的《哭笑不得》[7],所讲的就是上面这个故事。云南哈尼族把这个故事附会在他们的机智人物阿拜身上,故事题目叫作《谁使我落泪?》[8];云南傣族的著名机智人物艾苏和艾西两兄弟,也用这种方式捉弄过一勐之主,只是以上山打猎为背景,故事题目叫《又哭又笑》[9]。美籍华人学者丁乃通在他编撰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中,给这个故事命名为“虚惊”(1635A),共收23例。[10]

越南也流行这个故事,篇名叫《骗人精》[11],说的是一个善于说谎捉弄人的男孩,一天他到地里对叔叔讲,婶婶从梯子上摔下来了;回来又对婶婶说,叔叔在地里被水牛角扎穿了肚子,让叔婶虚惊了一场。

更为奇妙的是,在世界著名的阿拉伯故事集《一千零一夜》中也可以找到这个故事。《一千零一夜》中译三卷本第一卷的《白侯图的故事》中,就有这么一节:白侯图是个被人当牲口一样买卖的奴隶,善于说谎。有一次他被转卖到富商家当仆人,在陪主人出外饮酒作乐时,回家取东西,谎称酒店墙倒屋塌,把老爷压死了,骗得太太小姐大哭大叫去收尸;回头又对商人讲,家里墙壁倒下来压死了太太小姐,骗得主人哀痛欲绝。两头哭叫,一家人丑态毕现,演了一出闹剧,它和中国的《两头哭》故事多么相似!

这个故事源于何处?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区之内流传的各种异文,互相之间有什么联系?就中国和阿拉伯之间的同一故事来说,目前还找不到它们彼此间存在交流影响的线索,只能放在比较文学“平行研究”的范围内加以考察,用社会生活、社会心理相近似,因而不谋而合地生出情节相近的故事来做解释。中国的徐苟三、甲金、艾西,阿拉伯的白侯图,都是受欺凌的被压迫者,他们积蓄了满腔怨恨,便想方设法要去捉弄主人以泄愤。这样的阶级对立,是世界范围之内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而在偶然事故中遭逢不幸,引起亲人的悲痛,更是到处可见的人之常情。人们从彼此相通的某些生活素材与心理状态出发来编织故事,形成不约而同的相似之处是完全可能的。至于在湖北省内以及在河南、贵州、云南等邻近省区之内流行的同一故事,我以为主要是口头文学交流影响的结果。可以作为比较文学中“影响研究”的对象。庞振坤是河南邓县人,他的故事主要在豫西南流行,也是我省光化一带民众所熟悉和喜爱的一个机智人物。贵州布依族甲金、卜当的故事,均以下河捕鱼为背景,和我省流行的《两头哭》故事,连细节也那么一致,完全可以断定是同出一源。至于究竟哪一个地方的故事是它们的源头,那就难以确定了。目前我们只能说,它是一个具有很强流动性的故事。国内外的机智人物故事,在创作流传上都有这样的特点,著名的新疆维吾尔族机智人物阿凡提的故事中,有一些“基本的传统笑话”,如《锅生儿》《请皮袍子吃》《淋雨》《三次讲经》等,原出自十世纪阿拉伯的朱哈笑话中;后流传到土耳其,变成了纳斯列丁的笑话;再后流传到新疆又归到纳斯尔丁·阿凡提名下[12]。因此赵景深先生在给《徐文长的故事》作序时便写道:“古人的故事,往往不一定就加在一个固定的人物的头上。它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被风吹到哪里,就在哪里生根。”湖北机智人物故事中,这样的故事占了相当的数量。但人们在吸取借用这些故事时,不是简单照搬,常常利用它的基本情节加以丰富改造,使之别具一格。关于主人公利用一文钱或半文钱告县官的故事,在徐文长故事的《该当何罪?》中,讲的是徐文长抓住知府大人公子脚下的毽子做文章。因做毽子的铜钱上有“嘉靖通宝”字样,徐文长便用“手提毫毛,脚踢万岁”的罪名来责问知府“该当何罪?”吓得他只好低头认输。湖北杜老幺故事中的《半文钱》,从县老爷主动提出同杜老幺打赌去打官司讲起,杜老幺装出无可奈何的样子奉陪:

杜老幺说:“没得盘缠钱哩!打官司得到荆州府,我半文钱都没得,怎么敢上路呢?”

糊涂老爷得意地嘿嘿直笑:“半文钱?你有半文钱就敢上路啊?”

杜老幺答:“那当然啰!有了钱就少为难啊。”

糊涂老爷一拍胸:“本县给你半文钱!”一掉头吩咐手下:“来人哪,跟他斩个半文钱来!”

快得很,钉锤凿子“砰”地一下,一文铜钱斩成了两半边。糊涂老爷朝杜老幺甩了半边,“拿去!”

杜老幺接过半文钱就走。两人一走走到荆州府,杜老幺果然告了枝江县大老爷一状,你猜是怎么告的?四句话——

身为百姓父母官,

目无王法好大胆。

乾隆通宝劈两半,

不斩也得先撤官!

那个糊涂老爷的乌纱帽当时就被摘啦![13]

从杜老么叫穷连半文钱路费都没有,引出县官劈铜钱的情节,而这件事正好成了杜老幺告倒他的绝妙凭据,情节发展自然而巧妙。县老爷表面上气势汹汹,实则糊里糊涂,被杜老幺牵着鼻子走而不自觉;杜老幺表面上软弱可欺,实则深藏机智,以守为攻,两人的性格恰成鲜明对比。叙述既朴实而又生动,四句诗传神有力,语句中饱含幽默情趣。这篇故事的精美动人,固然同整理者懂得保持民间口头文学的艺术风格有关,主要还是口述者刘德培善于讲故事——立足于当时当地的生活实际,能够把故事讲得脉络清晰、结构严密,生活内容丰富的结果[14]。因此,即使是借用流行故事的情节来塑造人物,湖北机智人物故事也仍然在艺术上具有自己的创造,表现出为湖北人民所喜闻乐见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