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培养优良学风
优良学风的养成,对于作为新兴人文学科的民间文艺学来说,显得更为重要。不论是从古典文献中搜求资料,还是到多民族定居的广阔乡野进行田野调查,都需付出艰苦的努力。撰写的评论研究文章,既要有新鲜的构思立意,又须严谨求实,以追求学术真理为要旨,坚决摒弃剽窃抄袭他人成果,杜绝粗制滥造、哗众取宠的恶劣作风。
【注释】
[1]本文为刘守华、陈建宪主编之《民间文学教程》(全国高校“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第16章,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后多次再版。
[2]孙剑冰:《天牛郎配夫妻》,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13~24页。
[3]天鹰:《中国民间故事初探》,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第214页。
[4]《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76页。
[5]钟敬文:《新的驿程·自序》,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3页。
[6]熊和平,龚浩群:《龙女故事解析》,载《湖北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7]肖兵:《中国文化的精英——太阳英雄神话比较研究》,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339页。
[8]季羡林:《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24页。
[9]〔日〕伊藤清司:《日中两国民间故事的比较研究》,载《中国、日本民间文学比较研究》,辽宁大学科研处编印(内部资料),1983年,第46~60页。
[10]刘守华,刘晓春:《白族民间叙事诗〈黄氏女〉的比较研究》,载《民族文学研究》,1993年第3期。
[11]译文见《湘潭大学学报·民间文学增刊》,1982年。
[12]〔美〕丁乃通:《民间文学民间办》,载《中南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3期。
[13]刘守华:《比较故事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468~489页。
[14]转引自刘守华:《比较故事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50页。
[15][美]丁乃通:《中西叙事文学比较研究》,陈建宪等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50~269页。
[16]刘守华:《孔雀公主故事的流传和演变》,载《比较故事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386~401页。
[17][美]斯蒂·汤普森:《世界民间故事分类学》,郑海等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43页。
[18]刘魁立:《刘魁立民俗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354~394页。
[19]刘守华主编:《文化学通论·绪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20页。
[20]李亦园:《人类的视野》,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13~14页。
[21]茅盾:《神话研究》,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第12页。
[22]叶舒宪主编:《文化与文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265~289页。
[23]杨利慧:《女娲的神话和信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81页。本文是在钟敬文先生指导下写成的博士学位论文,其中《始母神:女娲神格的基点和中心》一节曾在《民间文学论坛》1996年第2期刊出。
[24]李亦园:《人类的视野》,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12页。
[25]钟敬文:《女娲的神话和信仰·序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8页。
[26]《民间文学论坛》于1999年初改为《民间文化》,后来又于2004年改为《民间文化论坛》。
[27]刘锡诚:《牛郎织女传说的时代命运》,载《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7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