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谜语和民间歌谣很接近,它具有一般民间歌谣形象鲜明、音韵和谐、抒情写意等共同特点,但又以其知识性,把自己和一般歌谣区别开来。现行《民间文学概论》中说,“谜语是民间文学中一种特殊的韵文形式作品”,也可以说就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民间诗歌。谜语主要以孩子们为对象,猜谜是孩子们十分喜爱的一种游戏。它能以极生动活泼的形式,增长他们的知识,发展他们对周围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等的能力,是寓知识、思想教育于娱乐活动之中的一种好形式。劳动人民的丰富智慧,在这个领域中同样有着充分的表现。
谜语的主要内容不在抒情写意,而在表现有关事物的特征,传授知识。谜语分谜底和谜面两部分,谜面是提出问题,谜底是对所提问题的解答;谜面多是用比拟手法概括出有关事物的特征,谜底则是这一事物名称。从一般道理上讲,似乎各种东西都可以编成谜语,但猜谜是一种主客两方面须密切配合的活动。猜谜必须以猜者所大体熟悉的东西为范围,如果谜语表现的是人们眼耳鼻舌身完全没有接触,或者不可能直接感知的东西,那就无从猜起。所以谜语表现的知识范围是有局限性的,谜语的地方性格很突出,它的内容都是和当时当地民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现象、动植物、日常用具、人体器官及生活习俗等。
荆州地区的天门、沔阳一带以荷叶、荷花、莲蓬、藕和菱角等水生植物为对象的谜语很流行,表现出水乡生活的特色。“上坡点点头,下坡滑似油,走路不找伴,洗脸不梳头——马、蛇、虎、猫”这样的谜语,则显示出宜昌地区山区风物的特点。“走路不找伴”是老虎生活习性明显特征之一,这是山区人民才有的见闻。
现在米面加工大都机械化了,谜语中的“黄土砌成墙,兵马跑四方,一声轰隆响,个个脱衣裳——砻子”以及“上也是岩,下也是岩,半天云里飞下雪花来——磨子”,却描述了过去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利用这些简陋工具,以艰苦的体力劳动加工米面的情景。
谜语中多数作品是以一种单一的事物作对象,也有不少作品把一些比较复杂的生产过程以极简明生动的语言形式展现出来。如“四四方方一块排,排在南京带回来,脱了裤子下水,穿起裤子上坡——纸帘”,以咏帘子为中心,却把手工造纸的大体过程反映出来了。关于织布机、鱼卡子等等的谜语均有这样的特点。也有反映人们的婚丧嫁娶习俗及文化娱乐生活状况的,“四四方方一座城,里扎兵马外扎人,只听里头刀剑响,未见杀死半个人——皮影戏”,就是一个很生动的例子。谜语表现的多是人们生产、生活中接触到的具体事物,较少涉及社会的阶级矛盾与阶级斗争状况,但也有不少作品,在咏物时曲折地反映出当时的世态人情以及作者对有关社会现象的褒贬爱憎。如“一人送我到孤州,我到孤州冷秋秋,日里没人送茶饭,夜里没人送灯油——茅人”;“住在盐(檐)州盐县,挑盐一生到老,不知盐咸盐淡,不知盐轻盐重——屋檐”以及“在娘家有红有白,到婆家黄皮寡瘦,问她害的是什么病?心中有火——灯笼”,这几则谜语中就反映出劳动人民在旧社会的苦难生活,流露出深沉的悲痛和愤恨不平的情绪。关于屋檐的谜语和一首著名的江苏民谣《不平歌》中的“泥瓦匠,住草房;纺织娘,没衣裳;卖盐的老婆喝淡汤……”的词句含意是一致的,可以说是异曲同工。还有的像“红糖包白果,天下都要我,我不拜皇帝,皇帝倒拜我——蜡烛”,流露出蔑视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豪情;“小来姓夏(下),长大姓郭(割),铁匠造反,改姓姓罗(垛)——稻子”,则保留着人们对旧时代造反者因受迫害而不得不改换姓氏的悲惨境遇的鲜明记忆;至于“弟兄七八个,围着柱子坐,说声要分家,衣服都扯破——大蒜头”,则活灵活现地勾画出旧社会因争夺家产而引起的家庭纠葛。这些作品都可以说是旧时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价值。它们的内容实际上已转移到由谜面所寄寓的具有讽刺影射作用的社会生活现象上,重点不是谜底所表示的某种具体事物了。它是一种极巧妙的借咏物以寓意之作,有着含蓄婉转,耐人寻味的特点。过去有些文人制作的咏物诗,表面上咏物,实际上是另有深刻寓意的一类作品,就是在这类民间谜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由此可见谜语是一种具有多方面价值的民间口头文学,过去有人以它没有直接反映社会生活为理由,将它贬为一种“较低级的民间文学”,显然是不妥当的。
谜语能启迪儿童智慧,增长他们的知识,这是人们都认可的。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旧时代流传下来的和落后生产生活方式相联系的许多事物谜语,对丰富今天少年儿童的知识来说,已经逐渐失去它们的意义了。可是另一方面,它们又成了民俗学的重要材料之一。民间谜语描述了许多和特定地区在特定历史时期之内所存在的生产生活方式及习俗信仰相联系的具体事物的特征,如生产方面的水车、犁耙、连枷、磨子、砻子、罗柜、渔网、鱼卡、纺车、织布机、手工造纸等;婚丧嫁娶和文化娱乐习俗方面的花轿、棺材、灵牌、门神、皮影戏等。这些东西在其他体裁的民间文学作品中也会提到,却不会具体生动地展现它们的特征。谜语正好提供了民俗学研究所需要的这类宝贵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