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严峻形势下开拓奋进
在这9年中间,我省民间文艺工作在社会转型的新形势下走过了曲折的道路。我们应当十分珍视所取得的成绩和积累的经验,同时也要面对困境,吸取教训,以积极态度求得生存发展。
我们面对的严峻形势是:作为全国一盘棋开展的编纂“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专项任务已经结束,民间文艺在社会文化中的影响大大削弱。加上民协经费短缺,而谋求经济上自我发展的努力又由于缺乏经验、管理不善而失败。在此情况下,“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省民协的活动空间也就日渐缩小,举步维艰了。
但我们的事业仍然在继续,仍然在前进。其主要原因是:①作为新文化思潮一个侧面的重视民间文艺的思想在我省仍有很深影响,省民协的工作不断受到有关方面的支持。②高校保留了民间文学课程和专业,拥有一批专门人才。③一批地方民协顽强生存下来并以灵活机动的方式推进工作,取得了新成果,如宜昌市、黄石市、襄樊市、荆州市、仙桃市、罗田县民协组织。经多年培养,我省已形成一支热爱并矢志从事民间文艺事业的骨干队伍,能在困难条件下坚持这一文化事业。“三家三村”的开发,就凝聚着李征康、王作栋、肖国松等人的多年心血。此外,如神农架的胡崇峻,大冶的柯小杰,监利的柳如梅,仙桃市的肖国春,蒲圻的冯金平、张海涛,宜昌县的彭明吉、黄世堂等,他们多年坚持不懈地开掘当地民间文艺宝藏的事迹都感人至深。
今年是新世纪的开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为我国新世纪的各项事业做出了振奋人心的宏伟规划。中国民协于3月间召开了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丁关根同志在会见代表时指出:中国民间文艺历史悠久,丰富多彩,来自人民群众,凝结群众智慧,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它是我国民族文化宝库的组成部分。他殷切希望新一届中国民协领导班子,团结全国广大民间文艺工作者,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坚持“二为”方向,贯彻“双百”方针,加强团结,相互切磋,深入生活,继承创新,为繁荣民间文艺事业作出新的贡献。湖北省文联也在11月召开了第七次代表大会,号召全省文艺工作者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务实创新,扎实工作,努力开创我省文艺工作的新局面。按照党和政府的要求,联系湖北民间文艺工作实际,现在就今后事业发展提出如下初步思路和建议:
1.加深对民间文艺作为一个具有多种样式、多种形态和多种社会功能的文化结晶体的认识,增强开发力度。
民协的工作过去实际上只是以民间文艺当中传统口头文学的采录与研究为中心,这显然是不够的。“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基本完成以后,就更需要扩大视野与工作范围了。民间文艺从样式、品种来看,有口头文学、民间美术、音乐、舞蹈,还有丰富多彩的民间工艺;从民间口头文学来看,又有“原生态”“再生态”及“新生态”的区别,长时期存活于乡野的原生形态的民间口头文学确实在走向衰落,而以书面形式发表出版的属于再生形态的民间文学作品,却一直是人们喜爱的文学读物畅销城乡;还有以笑话和新民谣作为载体的新的口头文学也在不断涌现。
广义的民间文艺,在新旧时代的社会生活中,不仅发挥着娱乐、教育的功能,它本身又是一项具有经济效益的特殊产业。正如袁珂先生所体会到的,民间文艺是一块多个侧面都闪现光彩的“多棱宝石”,因而我们的开发和利用有着广阔空间。对民间口头文学这一块,我们一方面要继续深入采风,抢救和保护珍贵的民间文学遗产,如李征康新近发现的武当山范氏口传文学家族,就很有价值。由于楚文化在湖北民间有着深厚积淀,这项工作还有着巨大潜力,我们可以继续在采风掘宝上发挥优势,为建设文化强省作出独特贡献。同时要大力推进对民间文学的改编与再创作,使其向书面文学和视听艺术转化,从而在社会生活中发挥更大影响。对剪纸、泥塑、木雕、草编、刺绣等手工艺,以及对舞龙、舞狮、皮影等民间表演艺术的开发扶持,则要努力迈出新的步伐。就一个人、一个地区来说,可以按照自己的特点有所侧重,不能强求一律。就全省来看,应特别注重全方位的倡导和新品种的开发尝试。
2.关注旅游产业和民间文艺的结合。
在新世纪中,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将日趋兴旺。它既是一种新的社会需求,又是一种促进经济增长的朝阳产业。旅游业同民间文艺有着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众所周知,旅游资源大体由山川洞穴等自然景观、名胜古迹等人造景观和民俗风情三大块构成。中国的自然景观和人造景观,大都有优美的传说故事相伴而生,它赋予眼前景物以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借助艺术想象化腐朽为神奇。正是旅游业的发展,使这部分民间口头文学大放异彩。在民俗风情旅游中,除富有地方与民族特色的婚丧嫁娶习俗表演受到人们青睐之外,唱山歌、说笑话、讲故事等活动也深受人们喜爱。
现在,地方民间文艺作为旅游文化资源的重要价值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三家三村”的开发,就同地方政府积极发展旅游业的新思路有关。这里应当特别提到,位于十堰市的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在建设人文社科系旅游专业的过程中,对以吕家河民歌村为代表的武当民间文化的开发给予积极有效的支持,使我们深受激励和启发。在这方面,省民协不仅要推动有关地方政府、旅游部门重视民间文艺的开发以充实旅游文化资源,还要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给以科学指导,使之有助于保护这份人类文化遗产以利可持续发展,防止发生扭曲和破坏性的后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着手推行保护世界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我们应当将保护民间文艺遗产问题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和对待。
3.把握新时代发展民间文艺事业的机遇。
新世纪使我们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经济的全球化和文化的多元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在彼此开放的地球村里,不同国家、民族、地区的文化,将以前所未有的规模与速度交流会通。在此背景下,一方面固然会加强人们对外来异质文化的吸取,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会在竞争中加强人们对本土文化的珍爱,并促进本土文化的对外输出。近百年来由于中国的贫弱,有着悠久历史和辉煌成就的中华文化对世界的辐射也相应地备受阻遏和曲解;随着中国走向强盛和增强其文化辐射力,民间文艺将成为外部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重要窗口,成为中华文化最为丰富与鲜活姿态之展现。越是具有民族性的艺术越有国际性,从这个意义上说,不断增强的跨国、跨民族的文化交流,将给我们开发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湖北地区的民间文学、民间艺术以有力推动。我们过去的民间文艺工作,主要是由政府文化部门来推动的,今后的驱动力将主要来自国内外的经济文化市场。我们应放眼世界,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把握这一特点和机遇。
民协的中心工作是出成果,出人才。我省这些年工作成绩的取得,关键是80年代初期培训了一批骨干。但现在已呈现严重的青黄不接,各级民协均须切实注意吸引和培训年轻的民间文学人才,使这一事业后继有人。
4.改进工作方法,迎难而上。
省民协机构由于受人力、财力的限制,独立开展活动困难较大。可是同那些具有活力的地方民协和地方文化部门协作,就可以使双方优势互补,一起把这项事业盘活。近几年的一些活动,就是用这种上下结合的方式来展开并取得成效的。省民协本来就是一个联络、服务的机构,今后应从面向地方、面向会员这方面来切实改进自己的工作。
事在人为。在困难条件下要想推进我省的民间文艺事业,关键在我们的主观努力程度,我省许多同志在这个领域默默奉献,不图名、不图利,只图把埋藏在泥土中的珍宝发掘出来,为民族文化宝库增光添彩。一些热爱民间文艺的老同志,几十年如一日,乐此不倦。我们应当发扬这种风格,为更好地服务于两个文明建设,继续推进湖北省的民间文艺事业,争取更上一层楼!
【注释】
[1]《中国歌谣集成 湖北卷》延至2009年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