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三村”的开发
对民间文学杰出传承人(歌手、故事讲述家等)和那些口头文学蕴藏特别丰富的村落的重点开发,是民间文学工作向纵深发展的标志。我省宜昌市的“三家一村”已闻名全国:这就是故事家刘德培、孙家香、刘德方和宜都市青林寺谜语村,再加上丹江口市的伍家沟故事村和武当山官山乡吕家河民歌村,就构成“三家三村”了。
刘德培的口述故事集《新笑府》和《伍家沟村民间故事集》早在1989年就已问世并受到好评。1992年以来的新发展主要是扩大影响,走向世界。1993年3月,由刘守华、野村纯一率领的中日民间文学联合考察团前往伍家沟村和刘德培家乡进行实地考察,考察文集《中日昔话传承之现状》日文版于1996年1月在东京出版;书中收入我省刘守华、陈建宪、李征康、王作栋的论文。按考察团的建议,中国民协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4年10月再次派专家采访刘德培录音录像。在1998年命名表彰的“中国十大民间故事家”中,将刘德培置于首位。同时被命名的还有伍家沟故事家罗成双。1995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与中国民协、省民协合作,制作了关于伍家沟民间故事村的专题电视片,赠送给世界各国,唤起人们对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重视。傅广典写作电视片剧本并参与制作全过程,此片于1997年6月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优秀文化电视片”奖。几年来,协会共拍摄民间文化专题片16部,多部获奖。在这期间,李征康搜集整理的《伍家沟村民间故事集》第二集于1996年出版;还有一位在华中师范大学留学的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社会人类学部博士生葛大卫,以“中国一个村落的民间文化传承与保护”为题,写成关于伍家沟村的博士学位论文。韩致中经过多年研究完成的《伍家沟村民俗与研究》也于1999年问世。
受刘德培事迹的影响,几年来长阳县和宜昌县的文化工作者对孙家香和刘德方两位故事家的故事作了零星采录,华中师范大学民间文学专业承担国家教委“九五”重点课题“民间故事类型与传承研究”后,对这两位故事家进行专题考察研究,推动地方对他们的口述故事做系统采录整理,肖国松整理的《孙家香故事集》于1998年7月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由王作栋任顾问,经余贵福、黄世堂整理的刘德方故事集《野山笑林》,于1999年10月由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孙家香作为土家族首位杰出的女故事家,受到新闻媒体和全国少数民族文化工作会议的高度重视。宜昌县为大力开发民间文化资源,不仅在今年4月同省民协联合举办了关于刘德方故事的学术研讨会,制作了电视专题片《说唱人生》,还成立了以刘德方命名的民间艺术团,使他的多才多艺得到充分发挥。
继伍家沟故事村之后,我省近年又涌现出青林寺谜语村和吕家河民歌村。青林寺位于清江梯级开发工程高坝洲电站库区淹没地段,全村350余户,1100余人,民间口头文学蕴藏丰富,尤其是猜谜之风盛行,并拥有一批会编创谜语的高手。宜都市移民局为抢救这份宝贵文化遗产,资助农民丁开清花费3年工夫对当地谜语进行专题搜集,编成《青林寺谜语选》两集先后出版,以其独特的艺术光彩受到各方好评。
武当山官山乡吕家河民歌村是李征康于1999年春在武当山考察时发现的。吕家河共有182户,在749人中,会唱两小时以上民歌的达到85人之多,还拥有几位名声远扬的著名歌师,这里流行的民歌调子达70多种。丹江口市和官山乡热情邀请各方面专家学者前往考察研究,并于1999年11月同中国民协、省民协联合举办了关于吕家河民歌村的学术研讨会,各种新闻媒体热烈关注,仅中央电视台就报道过三次。有关学者认为它是“汉民族罕见的民歌村”,甚至是“汉族民歌第一村”。
“三家三村”的开发集中显示了我省90年代民间文艺事业的新成就。它是几方面携手合作的成果,是李征康、王作栋、肖国松等几位民间文艺骨干作出的新贡献。几个地方的党政领导和文化部门对这项工作的高度重视,还有新闻媒体的积极热情参与,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使我们深受鼓舞。对上述民间文学传承人和民间文化村的继续关怀与支持,应作为各级民协的经常任务之一。
在我省对民间文学的发掘中,还有一件大型作品,就是被有关学人称为“汉民族神话史诗”的《黑暗传》。《黑暗传》的资料本于1986年问世,《人民日报》于1986年12月18日以显要位置给予报道。10多年来,胡崇峻艰苦备尝,继续搜寻它的新文本,不断有新发现。现在,他依据多种手抄本和多位歌手口述文本,以慎重态度综合整理而成的《黑暗传》,长达5000行,即将由长江文艺出版社郑重推出。原来以为《黑暗传》只在神农架地区流传,现在在鄂西南、鄂西北的广大地区,都发现有《黑暗传》的地方异文,显示出它深厚的文化根基。按照国际学术界关于“史诗”的新的定义:“史诗是表达认同的超级故事”,其“史诗”的特征与价值将受到更多学人的认同。长诗的继续发掘、整理与研究,仍值得我们继续予以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