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精选》总序[1]

《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精选》总序 [1]

从1991年开始直至1998年,这七八年时间,我的主要精力是从事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的研究,编撰了一部《中国民间故事史》。这套《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精选》,就是它的副产品。

我们知道,遍及世界各国的讲故事,既是一种和人类生存发展攸关的文化娱乐活动,又是一种口头语言艺术创造活动。就其内容之广博而言,它是民众生活的百科全书;就其思想感情深厚程度而言,它又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乃至人类共同体心灵世界的窗口。由于现代文化生活的丰富多样性,原生形态的口传故事活动在许多地方越来越少见,可是借助现代传媒而获得再生,即以书面文字转述的民间故事或改编成影视作品的民间故事,仍受到成人特别是孩子们的喜爱,具有永恒的魅力。至于它作为一笔巨大精神财富对研究者的吸引力和对新文化创造的借鉴作用,更将历久不衰。

中国民间故事从萌生到发展、成熟,大约经历了2500年。先秦两汉是中国民间故事由萌生而成型的时期,“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中的一些故事已引起史官和文人的注意,开始用简单文字把它们记述下来。《山海经》和《汲冢琐语》中载有中国最早的民间故事梗概。诸子笔下的寓言有不少即由当时口头讲述的故事转化而成。汉代《风俗通义》所载故事,已具有较为完整的原初形态。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民间故事的第一个繁盛时期。中国的叙事文学分为“志怪”与“志人”两个传统和发展脉络。《搜神记》《搜神后记》中有大量来自民间的志怪故事,它们和后世民间口头流行的各种神奇幻想故事一脉相承。“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为《世说新语》,但它主要从文人视角记述文人言行,和民间故事渊源不深,而邯郸淳的《笑林》,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笑话集,则大体是由集录民间笑话而成,它代表了民间口头叙事中“志人”之作向喜剧小品倾斜的传统风格与民族特色。《经律异相》这部佛经故事集成的出现,表明借助佛经传入中国的印度故事正深入民间,酝酿着故事文学的一次大转变。

隋唐,特别是唐代,不仅是中国古代作家文学,也是民间文学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酉阳杂俎》《广异记》和句道兴《搜神记》中载有丰富而且生动的故事资料。唐代的盛世雄风烙印在故事中,使其境界更趋开阔。由于受印度故事的刺激,兴起“有意造作”故事之风,大大增强了故事情节的生动性和完整性,使叙事艺术发生了巨大转变。中国一些著名故事的完整形态,如灰姑娘型的《叶限》,两兄弟型的《旁㐌》,螺女型的《吴堪》,天鹅处女型的《田章》等,此时均有了生动完整的书面文本,由此在中国和世界的故事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宋元是中国民间故事集大成的时期,不仅有分类汇编古代各类传说故事的巨著《太平广记》500卷出版,还有收录两千余篇宋代故事的《夷坚志》陆续问世。道教文化对故事的影响在这一时期有广泛的表现。唐代僧人的“俗讲”,演变成为宋元艺人的“说话”(说书),职业艺人在城镇讲说的并不都是民间故事,却和城乡普通民众讲说故事活动相辅相成,形成共同发展格局。

明清时期,中国民间故事已完全走向成熟,各种题材、体裁、风格的故事获得了多样化的发展,其中生活故事和笑话尤为发达。现今从民间口头记录的丰饶优美的各类故事,大都定型或形成于这一历史时期。随着封建社会显露出衰落趋势,民众的民主与革命意识逐渐觉醒,注入故事中的“离经叛道”精神给它带来了强劲生命力。故事对小说的影响(如《西游记》《聊斋志异》等)以及对其他通俗叙事文学如弹词、宝卷等等的渗透,也在这一时期空前有力地显示出来。

中国民间故事史从大约公元前5世纪战国时代的文字记述开始,而以20世纪大力倡导、采录与研究民间故事作为结束篇章。

《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精选》就是从这两千多年积累的民间故事资料中选取精粹,译写而成的。

现在说一说我们选编的意图和这套书的特色。

一、本书由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的精品所构成。

现今书市流通的各种民间故事集子,材料大都来自今人口头,经记录、整理或改编、再创作而成,以其贴近现实,具有鲜活形态为人们所看重。由于材料易得,各种本子,重见迭出,便引起了读者的厌倦。本书从古代民间故事中选取有代表性的精美之作而构成,如宋代大学者和大作家洪迈,用几十年的心血苦心搜求编撰了一部故事书《夷坚志》,收录故事达两千余篇,我们在反复研读该书的基础上,只选取了《解七五姐》等几篇。中国古代民间故事资料极为丰富,但长期未得到系统清理,一旦开掘出来,便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这些故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侧面,不仅在文化史研究上具有重要价值,而且故事中蕴含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情趣,往往古今贯通,一脉相承,如今天人们常提到的“缘分”,早就渗透在古代爱情婚姻故事中,其深邃内涵耐人寻味。我们相信,今天的读者会从中获得多方面享受。

二、本书选录的作品含神话、传说和故事三种体裁在内。

目前我国对“民间故事”名称有广义与狭义两种用法。广义的“民间故事”,含神话、传说及其他故事在内;列入十大民族文艺集成和志书之中正陆续出版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就采用了广义概念。狭义的“民间故事”则指神话、传说之外的其他故事,如动物故事、神怪故事或幻想故事(亦称民间童话)、生活故事、笑话、寓言等。专门的“故事学”即以它们为考察对象。我们这套《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精选》,所选录的是广义民间故事,按5册分类编排,即神话,传说,神怪故事(民间童话)和生活故事,寓言,笑话。

神话是一种最为古老的神奇幻想故事,它以神的活动作为叙说中心,具有原始性与神圣性,由原始思维支配下的人们以不自觉的方式虚构而成,并同人们的原始宗教信仰有着密切关联。

传说是以历史上特定的人物、事件,或留存的自然风物、人工景物等等为叙说对象的故事,以富于历史性、传奇性为特征。口头传说不同于信史,常有明显的虚构成分,但虚构总是围绕实有之物展开,以历史可信性吸引人们。

至于神话、传说之外的民间故事,则以现实世界中形形色色的普通人的生活遭遇及其理想愿望为叙说中心,以巧妙的艺术虚构方式编织而成,富于娱乐性与教育性。它们有的贴近现实生活,有的饱含神奇幻想,有的幽默滑稽,有的寄寓哲理,构成一个多姿多彩的艺术世界。

“故事”一词还可以推而广之,把历史上的真人真事包括在内,如“民族英雄故事”“古代科学家故事”等。本书收录的神话、传说等各类故事尽管风格各异,都属于非纪实性的艺术虚构之作。它们出现在文人笔下,虽有不同程度的加工创作成分,却都源于民众的口头叙说,不同于纯粹出自个人创作的书面文学作品。

从成千累万的古代民间故事资料中选取精粹,我们主要着眼于以下三点:第一,故事新奇有趣;第二,贴近大众生活心理,富于民间口头文学意趣;第三,思想文化内涵丰厚而且具有积极意义。

三、本书用现代汉语译写。

这些古代民间故事均用文言写成,即使是清代作家所使用的浅近文言文,也仍然同口语有很大距离。为了面向今天的广大读者,使它们具有可读性,我们不能不对这些故事用现代汉语进行“译写”。“译写”的原则是,既忠实于原作风貌,又在语言文字上略有修饰加工,以便传达出源于口头的那些故事的文学意趣。这样,就不是简单的白话翻译,也不是那种加工较多或随意掺水的改编了。我们希望以严谨作风提供一种“雅俗共赏”的古代故事文本,一方面可使广大读者从中领略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的美妙动人之处,同时又可给研究者提供具有文化史价值的文本。

正在奋力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国人民,应当高瞻远瞩,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扩大自己的文化视野。然而回过头来,从民族民间文化传统中吸取有益滋养,也是十分必要的。日本池田大作和德国狄尔鲍拉夫两位学者,近年以“走向21世纪的人与哲学”为主题撰写成一部对话录,在谈到跨世纪的教育问题时,他们竟然对怎样发挥民间故事的教育作用产生了浓厚兴趣,说这些故事“是超越代沟、维系精神联系的纽带”。还说:“越是在现实社会和生活形成急剧变化的时代,作为构成共同基础的因素,以往流传下来的童话(故事),才越有流传下去的巨大意义。”我们精选这一千多篇故事,所提供的也就是维系中华古今的一种精神纽带,对于迎接新世纪到来的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来说,我们相信它会发挥出积极的精神滋养作用。

最后要说明的是,本书是由我参照《中国民间故事史》框架进行总体设计,约请华中师范大学的几位中青年学人选取篇目并译写成书的。我们虽力求精选精译,限于学识和时间,势难尽善尽美,只好请读者予以谅解和批评。

本书的选题是由湖北教育出版社主动提出的。他们本着弘扬中华文化,提供图书精品的原则,对本书的出版给予大力支持,细心筹划。本书的问世,是我们之间又一次愉快合作的成果,不能不感到极大欣慰。

1999年4月20日

【注释】

[1]刘守华选译:《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精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