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桑起源和外传的历史线索

蚕桑起源和外传的历史线索

我国是世界上著名的丝绸之国,养蚕、缫丝、织绸的历史最悠久。在民间文学中,对此有许多优美动人的故事传说。

《搜神记》等书中所载的《太古蚕马记》,是人们所熟悉的。它讲古时有一男子出门远行,其女思念父亲,对马戏言道:“尔能为我迎得父还,吾将嫁汝。”这匹公马居然脱缰奔驰而去,把她父亲迎了回来。但父女两人均以这头婚事为耻辱,父亲伏弩射杀了马,把马皮剥下来晒晾在庭院里,女儿还用脚去踢马皮,边踢边骂:“汝是畜生,而欲取人为妇耶?招此屠剥,如何自苦?”话未说完,马皮突然从地上跳跃起来,将小姑娘包裹着朝野外跑去。后来人们发现她已经变成在树上吐丝的蚕了。因形如马头,所以后世称她为“马头娘”,把她作为蚕神来看待(见中华书局一九七九年出版的《搜神记》173页)。

在古代神话和童话中,有许多关于人兽结合的故事,古时人们认为“万物有灵”,人与兽是平等的,所以产生了人兽可以通婚的原始观念。后来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才把它作为不合情理的东西予以否定。至于有些故事里仍然流行着人兽通婚的情节,则是沿用传统形式而赋予它以新的象征意义。唐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述印度关于一位落难公子和龙女结合的故事时,就已明确地把它作为社会上尊贵者与卑贱者的结合所造成的矛盾纠葛来看待了。这篇蚕马记,和民间流传的蛇郎故事,在艺术构思上是一致的。蛇郎故事中的少女,不嫌弃那条外形丑陋,住处寒伧的蛇而与之结合,后来蛇立刻幻化成为英俊富有的王子,终于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蚕马记的少女和她的父亲却背弃了诺言,认为嫁给马郎有辱门庭,并对之加以迫害羞辱,于是遭到了惩罚;也可以说,马郎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和那位少女合为一体了。干宝称这一故事发生于“太古之时”,可见蚕桑事业在我国起源之早。《太古蚕马记》的情节出自想象,流传至今的《蚕姑姑养蚕》(《民间文学》1963年第3期)的故事,则比较实际地反映了蚕桑的起源。它说蚕姑娘姓万,是个勤劳、善良,又肯动脑筋的姑娘。她见人们披树叶、兽皮,很不方便,便想法子织布做衣服。“她开始用草皮捻线,一捻就断了;她又用树皮捻线,还是捻捻就变成两截了。最后她发现了蚕,见蚕吐出的丝很结实,便把她们抓到家里养活。”她把一些蚕放养在柞树上,成为柞蚕;把一些蚕放养在桑树上,成为桑蚕;还让一些蚕爬到蓖麻上,成了蓖麻蚕。一般史书均认为蚕丝系黄帝轩辕氏的妻子嫘祖所发明,而家蚕肯定是由树林里的野蚕驯养而成。上述两篇故事情节虽异,却都以女性为中心,而且从野蚕讲起,因此对我们研究蚕桑的起源也还是颇有价值的。

蚕桑事业在我国是从黄河流域发展到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湖北有一篇民间童话《美丽的姑娘》(载《展望》1954年第32期),它属于在世界范围内流传的寻找“三根金头发”这个类型的童话故事之列。这类故事的基本情节是,主人公为了寻求幸福生活,出门去寻找三样东西,他在先人后己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恰好获得了这三样给他带来幸福的东西。这是一个表现了劳动人民高尚情操与美好理想的美丽故事。在德国、俄国和蒙古等地均有流传,我国流传的几十篇同类型故事,遍于西北、西南、东北和中南地区。不同地区的人们,把各自不同的生产与生活方式编入故事。《格林童话》中的《有三根金头发的鬼》,那位少年帮城里人打听,怎样多产葡萄酒;甘肃回族的《太阳的回答》,主人公问太阳姑娘,羊毛长得太长了怎么办;东北的《魏小与王桂花》,小伙子帮工匠们询问,为什么佛塔盖起就倒。而《美丽的姑娘》中,年轻人却到东海大洋的仙人那里去,寻找四两金蚕丝、夜明珠和金针这三样东西送给心爱的姑娘,以便结婚后,女主人公可以在夜明珠的照耀下,用金针穿上金丝线,绣出他们所渴求的美好生活图景。小伙子一直朝东走,来到一个桑园里,老汉托他问一问仙人:为什么自己养的两条蚕长了整整十年还不吐丝?年轻人回来把仙人的答话捎给他:将两条蚕分开就吐丝了。老汉送一条给他,在路上就吐出了他所需要的四两金蚕丝。这古老而优美的童话故事,不仅说明长江流域中下游一带的蚕桑事业发展之普遍,从它和人们所憧憬的幸福美好生活紧密联系着这一点来看,蚕业在人民生活中已占着很重要的地位了。

中国的蚕桑是怎样传到欧洲去的?这是学者们多年探究的一个问题。英国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就蚕种引入欧洲问题写道:

关于此事有各种不同的记载。普罗科匹乌斯说,它是某些印度僧人受雇从“赛林达”带来的;西奥法内斯说,是一个波斯人从产丝之国将蚕蛾的卵放在中空的竹竿里偷运出来的。胡特生在调和这两种不同的说法时,认为前者所说的僧人可能是以前曾到过印度的波斯景教徒,而“赛林达”即是柬埔寨或查娜帕;另外的说法则认为“赛林达”是和阗或喀什噶尔。

(《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译本第一卷第二分册406页,科学出版社一九七五年版)

唐玄奘所撰《大唐西域记》中,就蚕桑传入瞿萨旦那国的经过,记述了如下传说:

昔者,此国未知桑蚕,闻东国有之,命使以求。时东国君秘而不赐,严敕关防,无令桑蚕种出也。瞿萨旦那王乃卑辞下礼,求婚东国,国君有怀远之志,遂允其请。瞿萨旦那王命使迎妇,而诫曰:“尔致辞东国君女,我国素无丝帛桑蚕之种,可以持来,自为裳服。”女闻其言,密求其种,以桑蚕之子置帽絮中,既至关防,主者遍索。唯王女帽不敢以检,遂入瞿萨旦那国,止鹿射伽蓝故地,方备仪礼,奉迎入宫,以桑蚕种留于此地。

(《大唐西域记》30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七七年版)

这篇传说故事多么富有戏剧性!桑蚕种本来是不许外传的,瞿萨旦那国王为了引进它,想出了同产丝国的公主联姻的主意,可谓用心良苦。而那位聪明智慧的公主也不负国王的委托,将桑蚕种藏在自己的帽中,顺利地通过关防的检查,终于把桑蚕种巧妙地带了出去。这和历史上的文成公主进藏,把中原地区的谷物种子和先进农业手工业技术带进西藏一样,成为人们千古传颂的佳话。瞿萨旦那国即今新疆和田一带。“东国”没有指明,可能是它东西相邻的一个小国,或者是北魏。这个传说是玄奘去天竺取经回来,途经瞿萨旦那国时,看见当地祭祀蚕神的寺院,根据人们口头讲的“先王妃”的事迹记述而成的。推断起来,蚕桑种的传入时间就在隋唐之前了。把这一传说和《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引述的有关材料结合起来看,以中国桑蚕种由中原地区传入古和田一带,再由印度僧人从和田带走进一步外传的说法比较可信。至于通过另一途径,如说波斯人在产丝国将蚕种放在竹竿里偷运出国境,也不是不可能的。蚕桑外传的渠道也许有几条,而不限于一种。

以上几篇故事,只不过是随手翻到的,如果致力搜罗,反映这一内容的传说故事一定还可以找到许多,其中定有不少可供研究中国蚕桑事业发展史的宝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