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鬼节”的奇俗异趣[1]

中外“鬼节”的奇俗异趣 [1]

10月30日,许多欧美国家将度过一年一度俗称“鬼节”的万圣节,有些中国商家近来也忙着抢抓商机。作为一项遍及东西方的民俗节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大众也有必要明其究竟,并同本民族的相关习俗进行比较,以丰富我们的文化素养。

西方的万圣节主要流行于美洲地区,我于1998年10月前往加拿大首都渥太华探亲小住时,正好遇上这个节日。节前许多天,社区居民就在门前摆放的大南瓜上画上鬼脸,还在院子里用树枝、彩纸扎出一个阴森可怖的鬼屋,以便迎接届时上门探访的不速之客。商店里更是大肆铺张,准备了许多供孩子们扮鬼相的面具、长袍等物品出售,节日气氛笼罩全城。到10月30日这天,9岁的小孙女白天便在学校里同小伙伴一起练习装扮鬼相,她选购了一件白色长袍穿上,尽情游戏娱乐。盼到天黑夜幕笼罩,孩子们便纷纷走出室外,挨家挨户敲门拜访,只需喊一声“崔可崔”(Trick-or-Treat),意思是“要恶作剧还是给予款待”,主人便笑容可掬地抓起一把糖果扔到他们张开的袋子里。有的学生还向学校申请,领到一个专门救助世界贫困儿童的纸盒,孩子们把这纸盒拿出来,主人便向这纸盒里投掷若干硬币。居民也可以在自家门口张贴启事,因故不予接待。但绝大多数住户都是高高兴兴地开门接待这些天真活泼的孩子们,不使他们感到失望。特别是那些慈祥的老爷爷老奶奶,对一年一度前来走访的这些小客人,更觉得十分快慰。最活跃的是那些十岁上下的男女孩子,也有三五岁孩子戴上面具,画上鬼脸,由父母带着走家串户凑热闹的。这样一直闹到深夜,孩子们带着一袋子糖果回到家中品尝,据说当年讨得的糖果有的孩子可能吃到下一年的万圣节到来。

这种奇特的万圣节习俗是怎样形成的?一部权威的《中外民俗学词典》告诉我们,万圣节前夜点燃篝火或南瓜灯以驱鬼的习俗源于凯尔特人。至于以强制性手段讨取食物的习俗则起源于爱尔兰。“几百年前,爱尔兰农民在万圣节前夜挨家挨户讨取食物为节日做准备,对慷慨解囊者为之祝福,对吝啬者则给予恐吓和诅咒。后来爱尔兰移民把这一习俗带到美国,便流行于拉丁美洲各国了。”它的古老渊源虽与鬼神信仰有关,却蕴含着善待外来移民访客特别是喜爱儿童的美好心态,由此它便具有了长盛不衰的生命力。

从西方的万圣节,我不禁联想到中国古老的“鬼节”即中元节。当年笔者便在加拿大的华人报纸《中华导报》上发表过一篇短文《中加“鬼节”比较趣谈》,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更为频繁的今天,重温这个论题似乎更有意义。

中国的“鬼节”即中元节,时间在每年农历的七月十五日。按中国传统节日习俗,上元日为正月十五,中元日为七月十五,下元日为十月十五。中元节本由佛教的“盂兰盆会”演变而来,盂兰盆会原本由佛祖弟子目莲赴地狱救母的孝道故事演变而来。传说那一天地狱开放鬼门关,万千鬼魂均可自由游荡回到各自家里会见亲人,享用丰盛祭品,于是成为人鬼同乐的一个节日了。楚剧《百日缘》中孝子董永上场的第一句唱词就是“七月十五是中元,地府开放了鬼门关……”,中元节同样是中华传统中的一个重要民俗节日。在我的记忆中,最隆盛的节日活动是由和尚、道士举办“放焰口”的法事,在野外施舍酒饭并念经奏乐迎接返乡的鬼魂。特别是施放“河灯”,即由居民将油纸扎的彩灯点燃放入河湖中在水面任其漂荡,同时还有做法事的道士驾驶着鼓乐齐鸣的小船在水上巡游,使人鬼普天同庆,阴阳和谐。

从中加两国“鬼节”的比较中可以看出,中国按“人死归为鬼”的传统理念,“鬼节”所祭祀的均为逝去的亲人,因而在有关习俗活动中,渗透着浓郁的亲情。虽然随着科学文明的普及,鬼神信仰日渐淡薄,但生者与逝者的情缘却是无法了断,乃至历久弥深的。有关中元节的一些习俗,仍有其存活的价值。加拿大的“鬼节”没有中国中元节这样的内涵,可是从居民对这些上门讨取食物的不速之客的态度来看,却洋溢着对陌生移民的友善心态,不能不令人感动;尤其是居民对众多孩子们上门强讨恶要糖果的天真活泼举动不予计较反而欢迎宠爱,更值得称道。

在这里,笔者不禁记起著名学者费孝通教授关于文化自觉的一段名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世界大同。”我们既要珍爱本民族的文化,也要理解赏识他国文化;世界各国能够共同欣赏享用那些美好文化成果的日子,就是世界大同之日。用这一理念来看待中外“鬼节”习俗,我以为十分合适。

【注释】

[1]原载《华中师大报》2015年10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