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童话的适应对象

民间童话的适应对象

我们现在还难以断定民间童话就是专为少年儿童而创作的,但它在发展过程中,确实和孩子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只要是山野乡村长大的人,谁能忘记那些陪伴他们度过童年时光的动人童话故事呢?

童话凭借美丽的幻想,可以使普通人的平凡生活发出奇异的光彩,将人们对光明美好事物的渴望形象化,以满足少年儿童爱幻想、富于好奇心和求知欲的特点。

童话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现实生活和理想愿望,颂扬勤劳善良、勇敢智慧、先人后己、舍己为群、热爱家乡和国家民族等美好品质,鞭挞懒惰自私、虚伪欺诈、损人利己等丑恶思想行为,渗透着劳动人们纯朴的道德伦理观念和人生哲学,从来是对孩子们进行人生启蒙教育的重要手段,是最富于教育性的故事。

童话在揭露旧时代黑暗丑恶的社会面貌时,总是满怀信心地展望光明美好的未来。在童话世界里,最后莫不是正义得到伸张,邪恶受到惩罚,善良的人们获得幸福,压迫者没有好下场。在那里,遭遇不幸的主人公会出人意外地获得各种神秘力量的帮助,遍地的宝物等待着自己的主人到来。童话是浸透了劳动人民乐观主义世界观的一种体裁,具有激励人们乐观进取的特殊作用。高尔基在回顾自己童年时期所受民间口头文学的影响时曾写道:

我从歌曲和故事里得到了什么呢?……在故事里,人们坐着“飞毯”在空中飞行,穿着“千里靴”走路,用死水和活水向死人洒一下,就会使他复活,一夜之间会把宫殿筑好,总之,故事在我面前展开了对另一种生活的希望之光。在那种生活里,有一种自由的、无畏的力量在活动着,幻想着更美好的生活。[7]

高尔基这段话道出了许多人童年时期对那些从老人口中涌流而出的童话故事的共同感受。

童话在表现艺术上,形象单纯而富有诗意,情节曲折奇幻,语言生动活泼,叙述中洋溢着愉快幽默的儿童情趣,等等,这些也是它格外吸引孩子们的原因。

现在对民间童话的起源,人们还有不同的认识。但它和孩子们的关系特别密切,为孩子们所喜爱并适合于他们身心发展的需要,对这一特征的认识是基本一致的。日本著名民间文艺学家柳田国男说:“不管在多久以前,孩子们总是要央求大人讲故事的”,大人“从许多故事中选那些适合于孩子的内容,而他们在选择时与其说注重故事的内容是否有利于孩子,倒不如说注重采用那些容易使孩子们理解的东西。我认为,把这一点说成今天童话的起源,大概是不会错的”[8]。这一认识颇有代表性。可见童话的起源同孩子有关,它是由成人讲述为孩子们所需要、所便于接受的故事,在内容和形式上逐渐形成自己的体裁特征的。

我国的民间童话源远流长、丰富多样。魏晋隋唐志怪笔记中的《毛衣女》《女嫁蛇》《叶限》《旁㐌》,是世界上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天鹅处女”“蛇郎”“灰姑娘”“两兄弟”型的童话故事。旧时代产生的民间童话,自然会有封建性的糟粕掺杂其中,并且表现出它在思想上和艺术上的局限性,然而总的说来,这些经过世代劳动人民智慧冶炼的民间童话,不但已成为今天孩子们的一份重要精神食粮,还具有不可忽视的文艺学学术价值。过去那些古典童话大师们的作品,常常是由民间童话脱胎而来。我国社会主义童话园地的许多优秀之作,如《宝葫芦的秘密》《金色的海螺》《小鲤鱼跳龙门》《神笔马良》等,也都和我国民间童话的优良艺术传统保持着紧密联系。民间童话作为民间文艺学、比较文学、民俗学、民族学等等的研究对象,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我们应当进一步努力发掘和充分利用这一部分宝贵的口头文学遗产。

1983年3月6日

【注释】

[1]原载《民间文学》1983年第6期。

[2]鲁迅《门外文谈》。

[3]王琦:《艺术形式的演变初探》,《文艺研究》1980年第3期。

[4]贺宜:《小百花园丁杂说》,少年儿童出版社1979年版,第95页。

[5]《大英百科全书》选译《民间文学》,《民间文艺集刊》第1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

[6]《高尔基与民间文学》,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第115页。

[7]《苏联民间文学论文集》,作家出版社1958年版,第115页。

[8]柳田国男:《桃太郎的诞生》,见1982年《湘潭大学学报·民间文学增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