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彩迸发的赤壁传说
现在回到有关赤壁的传说上来。
关于诸葛亮的传说有《诸葛亮的羽毛扇》《诸葛亮买泥鳅》《孔明车》等。这里有“拜风台”的遗迹,孔明借东风助火攻一事传为千古美谈,于是种种传说生于民间。它们大体分为两个类型,一是将孔明神化,如《三国演义》就称他“曾遇异人传授奇门遁甲天书,可以呼风唤雨”。民间传说中的《诸葛亮的羽毛扇》就属于此类。它讲的是诸葛亮家里三代开酒馆,一位白胡子老人在他家喝了几十年酒不付钱,原来他是一个修炼成精的老鹰的化身。诸葛亮小时候陪同他玩,偷偷地将他吞进吐出的那颗宝珠吞下肚去。老人对他说:“我修炼三千年,才炼成这颗能知过去未来的宝珠,被你吃了,就算是我喝了几十年酒给你家的酒钱。我死后,你将我的羽毛拔下,编成一把扇子,日后对你有好处。”诸葛亮吞了宝珠,又有了这把宝扇,从此就能呼风唤雨,料事如神了。这是从诸葛亮总是羽扇不离手这一生活习性附会虚构而成的故事。它是对诸葛亮奇才异能的夸张性解说,在许多地方都有流传。它明显出自想象,而这一想象又和中国道教文化的影响有关。道教讲求修炼之术,认为动物经过修炼以成人成仙,修炼成果的结晶就是“外丹”和“内丹”。老鹰精口中的宝珠就是“内丹”的具象化,获得它就会具有超人的能耐。道书称:“道无形,因术以济人;人有灵,因修而会道。”道家认为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可以通过修炼掌握通达宇宙玄妙的“道”,成为无所不能的强者。在这神秘幻想背后,寄寓着一种积极浪漫主义精神。
至于《诸葛亮买泥鳅》,则属于现实性较强的一种传奇故事。它讲诸葛亮平时就十分注意观察积累有关风云变化的知识,从江边渔夫口述的天气谚语中懂得了“冬日泥鳅翻肚皮,不等鸡叫东风起”的道理,便买了几条泥鳅养在身边,表面上说他自己想吃泥鳅,实际上是借泥鳅来预测天气。他在拜风台上作法念咒、祭拜天地等等,不过是做出一副神秘莫测的样子来迷惑人们罢了。这一则传说显然也是出于虚构,它没有将诸葛亮神化,而是从精通民间的天气谚语、善于吸取民众的生活经验这方面来刻画诸葛亮的足智多谋。以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史而饮誉世界的英国学者李约瑟十分看重民间谚语的科学价值,认为在古代,“天气预测始终未超过农谚的阶段。欧洲在文艺复兴以前,自然也是如此”。《诸葛亮买泥鳅》的艺术构想已具备一定的现代性与合理性,它被《三国演义》电视剧所吸取而广为人知,给诸葛亮形象增加了新的艺术光彩。这两篇诸葛亮传说的历史真实性均较为淡薄,却蕴含着另外的历史文化信息而受到民众的喜爱,在口头上存活至今。
其他传说也大都是赞美赤壁大战中的风流人物,在艺术构想上都是紧扣当地特有的一些风物来生发情节,故事并不复杂却富于民间口头文学优美情趣。如《黄盖神湖》讲,赤壁大战后,孙权论功行赏,将黄盖练兵的大湖赏给他,赐名为黄盖湖。黄盖去世后,人们给他建立了一座黄公庙,后来湖里出现泥鳅精兴妖作怪,黄盖又显灵出来镇压泥鳅精,“从此老百姓又过上了好日子”。《陆溪口丁奉抛金印》则讲东吴大将丁奉退居故里,眼见东吴被司马氏击败而忧愤填胸,一气之下将自己的金印抛入江中,随后自己也投江身亡。落入江中的金印后来变成一个小山包,人们便把它称为印山,以至于今。《子龙滩》讲的是孔明借东风后、赵子龙前来接应的故事。赵子龙一箭就射落了追杀孔明的东吴战船上的风帆,那风帆落水竟然变成一大片沙滩挡住前进的水路。后来人们便一直把它叫作“子龙滩”。《孔明车》讲当地有一种用牛拉的四轮大平板车,特别适宜于运送江滩上生长的芦苇,据说是赤壁之战时诸葛亮给当地人设计的,人们便把它叫作“孔明车”,一直沿用至今。《陆逊金城戏青蛙》也是从当地特有的一种赤头青蛙讲起,说东吴小将陆逊为夺取荆州而思谋良策,见关公派人来探听消息,便故意在水缸里养了许多青蛙,一只一只地捞起来用朱笔在它们头上加上红点,以做游戏。关公见他还是个如此爱玩耍的孩子,完全不把他放在眼里,后来便造成了大意失荆州的惨痛后果。“现在在金城一带,还有赤头青蛙,人们都说它们是当年陆逊用朱笔点过的。”这些子虚乌有的故事,却又事出有因。其中的历史人物或为当地人,或为当地民众所喜爱,人们便把某些地名、某些特殊的风物(如赤头蛙、大平板牛车等)的由来附会到他们身上,由近及远,以表达对这些古代风流人物的仰慕追怀之情。在《三国演义》和一般传说中,由于深受尊崇汉室的正统观念的影响,对刘、关、张和诸葛亮所代表的蜀汉一方多寄予深切同情,而蒲圻赤壁一带因古属东吴,民众对故国的英烈表现出为他处所罕见的热情,这在当地传说中可以得到有力的验证。
另有《吕蒙城》和《吕岱打城隍》两篇传说,故事情节神奇荒怪,却又扣人心弦,值得特别加以评说。
《吕蒙城》讲的是曾任东吴大都督的吕蒙舍子筑城的故事。传说有一年长江的洪水冲垮了赤壁的石头关,使得洪水泛滥成灾,百姓叫苦连天。吕蒙带领百姓决心修复石头关,为民造福。可是“关隘缺口的地方白天修好了,晚上又陷下去了”,吕蒙夜里前往那里巡查,听见地下发出一种神秘声音:“不怕你千人万人挑,只怕那儿子压断腰”,吕蒙懂得了故事的玄妙,“第二天,吕蒙借故将他七岁的儿子杀了,将儿子埋在缺口的正中,那土再也不塌了。百姓们后来知道吕蒙杀了亲生儿子填缺修关隘,感动得不得了,冒着风雨奋战,石头关终于修好了,江边坚实的大堤筑成了,百姓从此过上了安乐的日子。他们为了铭记吕蒙的功德,就把石头城改为吕蒙城”。吕蒙是否真的有过杀子筑城的事,已难以考证。但口头传说的这一情节并非出自人们的随意虚构,它是遍及世界的一种以活人作为牺牲来祭祀鬼神的原始信仰的遗留。1871年出版的英国人爱德华·泰勒所著《原始文化》中,曾对之做过专门考察,说这种用活人献祭的血腥的野蛮仪式,“不仅在古代实际存在,而且在欧洲历史上也曾长期保持。假如我们观察一下文化较低的国家,我们就会发现,这种仪式保持到现在并且十分明显地具有这样的目的:或者用牺牲来慰解地上的妖魔,或者把牺牲本身的灵魂变为庇护的鬼神”。《吕蒙舍子筑城》的情节就是基于这样的原始信仰而生成的:石头关被冲毁以及后来难以修复,是由于某种邪恶精灵在地下与人作对施行破坏的结果。只有儿童的灵魂才能把它们镇压住,于是发生了故事里的那幕惨剧。有关在长江沿岸建闸或者修复水毁垸坝的传说故事中,往往都有这类情节穿插其间,甚至有某些朝廷官员自动投入江中才使大堤得以合龙的动人传说流行至今。它具有野蛮和迷信色彩自不待言,却又折射出我们的先民和自然灾害作斗争的严酷性以及他们的勇敢牺牲精神。因而这类故事具有震撼人心、激励后人的强烈感染力。
《吕岱打城隍》讲的是陆逊大败蜀军之后,东吴大将吕岱驻守蒲圻所发生的一个富于喜剧性的故事。那时蒲圻西洲常遭洪水袭击,十年九涝,有一天,吕岱便把城隍的塑像掀翻,来一个“审城隍”。他讲道:“这个城隍爷不能保境安民,却枉食民脂民膏,枉受民间香火。本官今天公审城隍,办他一个失职枉法之罪。”经过一番审问拷打,大快民心。后来又修堤挡水,这儿就由十年九不收变成十年九熟了。老百姓便说:“城隍爷是贱命,不打不知好歹。”城隍是道教神谱中和地方官吏相对应的一位重要俗神,人们相信他主宰着一个地方的吉凶祸福。对城隍的信仰遍及中国各地。这里讲的是吕岱借审问和拷打城隍来破除鬼神迷信,显示出社会文明的进步,故事中洋溢着蔑视神权的诙谐幽默情趣,闪耀着特有的思想与艺术光彩。